日本陸軍在1937年差不多有歐美列強戰間期初期的水準
國軍方面 最強悍的精銳部隊包括87師 88師 36師 教導總隊雖說是德械師
但充其量只有一戰末期德國陸軍步兵師的水準 在其他列強來看
這4個師只是二流的輕裝步兵師 其他嫡系部隊或地方軍閥部隊 了不起只有
日俄戰爭水準 至於更等而下之的川軍 黔軍 連國外民兵都不如
老蔣必須要率領這樣的部隊跟日本對決 更糟的是 這些部隊
跟老蔣還不是同一條心 中央嫡系與地方軍閥 不同地方軍閥間都有人際關係
與部隊協調問題 這樣的狀態 其實能力倒不是最重要的 反而是有辦法讓
中央嫡系與地方軍閥都能服從的人 才是最重要的 能夠像李宗仁這樣能打大仗
作人圓滑又可以協調各路人馬的其實很少
有能力打仗的人比如薛岳 白諸葛 乃至比較後進的張靈甫 孫立人等
這些人因為算是對作戰有一套 但也恃才傲物 這就影響與其他部隊或與長官的關係
自己不聽指揮或是叫不動其他部隊 很常見
這是民國初期到國府時期比較難以解決的結構性因素
另外 跟日本人抗戰當時軍界都知道要持久抗戰 包括蔣百里 李宗仁 德國
教官乃至於愛國憤青都有類似主張 但是這種事情知易行難
幾件重大事件都有可能讓國府與日本和談
像是1939年汪偽成立 1944年一號作戰戰敗 尤其是1944年最為兇險
當時國府經濟破產 徵兵來源嚴重短缺 作戰又逢一號作戰挫敗
如果不是蔣光頭自己驚人的意志力以及他底下的一群好學生力挺
給其他人打 這場仗或許如汪精衛等低調俱樂部那樣預料的狀況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