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錄] 公民運動應具備道德正當性

作者: GV13 (遠見13)   2013-10-01 07:27:36
【潘華生】
 最近嗆馬活動似乎越演越烈,「包圍馬英九行動」宣稱要遍地開花。即使馬英九赴
雲林科技大學宣示能源政策,也有抗議民眾丟鞋抗議。公民團體更在9月29日聯合發起嗆
馬大遊行。包括台灣農村陣線、綠色公民行動聯盟、反服貿黑箱作業的黑色島國青年陣線
、反核四,苑裡反瘋車、各路反迫遷團體如華光社區、紹興社區、大埔反強拆等運動參與
人士,當天都身著黑衣、手舉「幹」字嗆馬,甚至迫使國民黨全代會不得不延期。不過原
來宣稱的10萬人,縮水到5萬人,警方更估計其實只有大約5千人左右。
 民主社會是應該容許立場有差異,也應該包容反對的意見。事實上,不同政黨的存
在價值就是代表不同的立場及意見的人民群眾。而公民團體或公民運動可以補足政黨代表
民意的不足,也具有正向的社會功能。但是公民運動轉型成專業抗議戶,而且行動越趨激
烈值得我們關注了。
 要理解人類的行為其實並不困難,驅動人類活動的三大要素主要來自恐懼、榮譽和
利益。其中追求榮譽以及迴避恐懼的行為來自情感性的需求,追求利益的行為則往往是來
自理性的計算。行為還會受到環境的「強化效應」塑造的,某種行為一旦受到環境的懲罰
,人就會本能地迴避這種行為,相反,某種行為一旦受到環境的獎勵,就會持續重複,並
強化這種行為。在功利的社會,絕大多數的行為都是利益驅動的,因此,非功利的理想主
義或英雄主義不單是罕見的,更是絕對值得鼓勵的正向行為。
 我們可以檢視進行中的嗆馬行動究竟是如何驅動的。首先,驅動他們的行為顯然不
是恐懼。在台灣完成民主化之後,免於恐懼的自由是可以被保證的。
 其次,除了少數準備參加選舉的人藉此造勢外,嗆馬行為看起來也不像是利益驅動
的,因為參加嗆馬的人,他們所主張的事項與他們的自身利益無關;他們看起來也不像是
動員來的群眾,因為動員來的群眾有個特性嗎,就是缺乏熱情,眼神空洞,甚至可能搞不
清楚今天遊行抗議的主題是什麼。
 因此,可以承認大多數的嗆馬行動成員主要是來自榮譽驅動。這個榮譽感來自有相
同信念的一群人的相互增強,以及部分學者專家的背書支持,及部分報刊媒體的英雄塑造
,從而正向合理化了公民抗議運動。洪仲丘案成功引發了大規模公民抗議活動之後,社會
環境對公民運動的正向增強更是達到最高峰。
 但類似的理想與英雄主義行為也很可能具備世俗化的動機,也可能與個人的未來生
涯利益結合在一起。例如,「吃牛糞博士生」後來成為某政黨北市黨部的執行長就是一例
;「丟鞋碩士生」也曾在他臉書上毫不掩飾的顯示未來從政的興趣。然而,只要牽扯到個
人利益,毫無懸念的就是會讓其榮譽及正當性蒙上陰影。因此,公民運動的成功的前題是
要有足夠的參與榮譽感及道德正當性。
 然而,指責馬總統「毀憲亂政」「毀國殺人」「9%總統下台」,恰好暴露929嗆馬
活動缺乏正當性。既然「毀憲亂政」乃是指責馬總統在王金平關說沒有定罪前就欲圖將其
院長職務解除,缺乏程序正義。那麼,「毀國殺人」這樣強烈的指控,又經過什麼法律形
式確認了這是馬總統應該承擔的罪愆?這樣的指控又符合什麼樣的程序正義?
 類似的矛盾還包括「反核四」以及「反瘋車」,反核四的人與反對再生能源的人站
在一起。這些矛盾的混合不正凸顯了「929包圍馬英九」,更像是一個彼此矛盾的台灣社
會的具體象徵?
 由此可見:這些自稱代表其他公民的公民團體,本身就欠缺一致性的價值體系與道
德判斷能力。這也可以解釋為什麼台灣社會經常出現的各種荒謬現象。當阿扁及柯建銘找
到「巧門」的時候,怎不見這批人出來批判「毀憲亂政」?有這麼多思緒混亂與心理偏執
的公民,難怪台灣無法解決眼前的政治及社會僵局。
 年輕人帶著理想與英雄主義揭竿而起,坐穿牢底,橫屍法場,永遠都是感人的篇章
。但公民運動期盼要其他人本著同理心,一呼百應,讓訴求能夠順利地水到渠成,必須同
時具有強烈的參與榮譽感及完整的道德正當性。否則,一次次的公民運動很快就會過度動
員,耗盡熱情。這些活動的目的或正當性究竟為何?我想這會是很多袖手旁觀的中華民國
公民心中的疑惑。(作者為大學企管系副教授)
http://news.chinatimes.com/forum/11051402/112013100100466.html
不就是一群在野黨的爪牙藉所謂公民議題出來反馬
黑衫軍裡面那個台大的林XX就是個常客
作者: lsguang (嘉南平原)   0000-00-00 00:00:00
好文。
作者: LionRafale (文包)   0000-00-00 00:00:00
這就是我去929之後的感想. 師出無名. 自相矛盾跟阿扁愛台灣的號召力相比差太遠了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