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篇我終於看完了,
了解到日本和德國態度上的轉變,
簡單地說就是日本前面民間有反省,但是戰犯被放出來後,又變成執政者,
為了面子就變成雞雞歪歪的態度,
而德國剛好就相反。
差別就是在於政客的態度而已。
可是我的重點不在於這邊,
我還是覺得希特勒本人是個優秀的領導人,
撇開對付猶太人不談,
(因為我本人很討厭對付手無寸鐵之人)
和拿破崙都是想統一歐洲的英雄,
而現在的歐盟不正也是朝著統一的方式邁進嗎?
為什麼有統一的需求呢?
不都是背後的利益嗎?
這些利益難道只有權貴享受到,
平民沒有享受嗎?
至少歐元的出現減少了匯兌損失,
對於貿易自由化起了很正面的作用,
歐洲人到附近國家旅行也不用過海關了,
所以,他當年最多就是讓神聖羅馬帝國的疆域統一後,
頂多再佔領法國,這樣子就行了。
可是太貪心了,
忘了1戰時犯得錯誤,
又再度地同時和英法俄美pk,
才導致他的失敗。
現在德國人又把錯推到了死人身上,
這樣子我覺得對他本人來說並不公平。
對失敗的人當落水狗罵,
我覺得這是種可鄙的行為。
所以這篇文中有提到:
他的士兵才會說,元首我盡力了,
我並不覺得這是被洗腦之後的結果,
因為對於一個想立豐功偉業的人來說,
戰爭的殺戮是不可避免的,
唯一能選擇的1、發動的時機,2、不是因為仇恨而發動
3、對於該地人民予以公平的對待和同化。
也就是降低成本。
舉個例子就拿中國將來拿下日本來說:
是在有7、8成的勝算下發動,
仔細評估自已能吞下多大塊得肉,
而不是打成勢均力敵,然後犧牲大量的人命、物力,
讓第3者漁翁得利。德日就是明顯高估了自已,
和老大挑戰,
中國不能再犯這樣子的錯了。
不是為了來1次東京大屠殺的那種仇恨而發動,
而是為了更多的人民能加入中國這大家庭,
是為了突破第1島鏈和日本人先進的工業化能力而發動。
這才符合中國人的實益。
當然啦。每個人因為自已祖輩遭遇不同,
而比重有所偏重,
但我覺得利益和仇恨比,至少6比4是來得好一些。
是想把被侵略地區的人民同化成自已的同胞,
讓他們能夠和我們講一樣的語言,用一樣的文字,
享受一切平等的公民權、工作權、受教權,
而不能像古代蒙古或是日據時代讓被佔領區的百姓有次等國民的感受。
我想只要能好好地做到這幾點,
2050年之後攻打日本,是有勝算的。
至於反戰?
戰爭是政治的延續,政治說到底就是為了利益,
有利益的衝突,就會有戰爭啊。
戰爭不是什麼可怕的東西,
但是要把戰爭時,過程當中,所發生的悲劇降到最低,
我想這才是政治家要做的。
未來的世界我預言,就是不斷統一的世界,
直到變成幾個主要的大國如美、中、歐國,
那時就是地球上新的戰國時代的來臨了。
在統一的過程中,戰爭是不可避免的。
另外就統一思想的部分,
一個國家要盡全力地與另一國爭鬥,
這是無法避免的行為,
總不能多頭馬車,各行其是吧。
思想的統一與多元,
都是一種波動,
和景氣循環一樣,
有統一的時候,也有多元的時候,
統一單調而乏味,但是集中力量,穩定而發展,
多元複雜而自由,充滿生命力,但是意見分歧,
我想是各有其利弊的,
端看那個時代需要些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