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lihpao.com/?action-viewnews-itemid-136568
2008年《台灣社會變遷調查》裡,曾經問了這麼一題:對台灣所面臨不同層面問題重要程
度的看法,驚人地,高達96%受訪者認為:「經濟問題」是台灣重要或極為重要的問題,
台灣民眾對所謂「經濟」議題的關注程度可見一斑。
環顧台灣,如果我們只是透過媒體每天的報導以及經濟數據預測單位公布的數字來看,去
年度經濟成長率僅1.74%,台灣經濟表現與前景,比起2008年,似乎是更加黯淡了,連身
為行政首長的江宜樺竟也忝不知恥、彷彿與他無關地用了「悶經濟」字眼來形容。5年前
的這個問題若是今日再問,我想比例恐怕還只會更高。因此,此刻到街上隨便問任何一個
台灣人,可能幾乎不會有人反對要「拚經濟」,但詭異之處恰恰也在這,當整個社會都以
為台灣「悶經濟」表現疲弱不振時,彷彿台灣上上下下、勞資雙方都面對到「同樣」的經
濟困境時,若是仔細檢視一些數據,結果卻保證會讓我們大吃一驚。
前一陣子,商業總會龍頭張平沼被問到台灣明年企業是否會幫員工調薪時,是這麼回答的
:「在企業賺不到錢的情況下,能領到年終獎金就要偷笑,不要寄望企業會加薪。」這種
說法,也許連不少勞工或支持「拚經濟」的民眾,可能也會私下覺得雖不中聽,但卻也是
一片「悶經濟」下的真實情況,似乎「皮之不存毛將焉附」,倘若企業果真經營艱困,勞
工要求加薪似乎也就喊得心虛。但,事實真的是如此嗎?或者該這麼問,所謂的悶經濟中
,到底是悶了誰、艱苦到誰,又爽了誰?
上市公司早已不受金融海嘯衝擊
縱然,去年一整年的經濟成長率預測值歷經十數次不斷下修的窘境,最後甚至連保二的低
標都無法守住,對勞工來說,平均薪資的確紮紮實實地退回到17年前的水準,要說悶,確
實一點都不誇張,但另一頭,如果我們細究台灣企業與財團盈餘獲利的真相,恐怕只會讓
勞工感到更悶。
張平沼的話說得看似理直氣壯,只是對照事實卻是鬼話連篇。台灣證券交易所在去年11月
下旬公布了一份新聞稿,有趣的是,這則新聞稿的內容在媒體上卻無太大篇幅的報導。內
容是證交所根據各公司所公告第三季財務報表,統計了不包含金控在內的778家上市公司
,就在去年台灣經濟成長率不斷下修之際,這7百多家上市公司,前3季稅前淨利即已突破
兆元,達1兆1,642億元,狠狠地較去年同期間大幅成長將近60%,法人投資機構則預測,
上市公司全年度總獲利應該可以達到1.4至1.5兆元。
至於金控公司的部分,獲利又是如何呢?根據媒體批露各家已公布財務數據金控公司資料
顯示,主要的13家金控公司至去年11月底為止,一共已經賺了超過1,750億元,光是蔡氏
家族所掌握的富邦與國泰兩家金控公司,合計就賺了超過6百億元。相較於2012年16家金
控的總盈餘,去年台灣金控公司的獲利再度大幅成長。
而5年前,受到金融海嘯衝擊最嚴重的2008年時,台灣當年度上市公司總獲利為5,100億元
,也就是說,事實上,5年多來,以台灣上市公司的獲利情形來看,幾乎已經是從金融海
嘯的衝擊中完全恢復過來,而且總獲利呈現了將近3倍的回升,但,這段期間台灣勞工無
論是薪資或是年終獎金則是持續地呈現停滯甚至下滑的趨勢。
如果單看大型上市企業或金融集團不夠全面的話,我們可以再拿總體數據來看;2008年時
,從GDP分配面來看,當年度全台灣企業總營業盈餘約為4.1兆元,到了2012年,企業總盈
餘則已經增加到超過4.6兆元。絕對數字成長幅度大約13%。
資本獲利日趨集中
而另一項同樣值得我們關注的,即是台灣企業獲利與資本集中化的趨勢日趨明顯的事實。
以2010年來看,當年度企業總體營業盈餘為4.83兆元,而光是上市公司的獲利就達到1.45
兆,占了全體企業獲利的3成以上,但若以數量來看,上市公司7百多家的數量,事實上僅
僅占了台灣總體企業數目超過120萬家的萬分之6左右罷了。
簡單歸納起來,這些年來,雖然台灣從所謂經濟數據看起來確實真有點悶,但台灣的企業
,尤其是上市、上櫃此一類型的大型財團,它們的獲利情形卻是一點也不悶,甚至已經完
全回復到金融海嘯前狀況,而金融產業的營收與獲利更是每年都在創新紀錄。而且,大型
企業的獲利占全體企業營業盈餘的比重同時也在攀升,這恰恰同時證實了台灣的資本主義
制度進入了資本集中化與壟斷化的發展已經漸趨成熟。
因此,我們可以這麼說,所謂的悶經濟底下,若遲遲未能出現開始翻轉目前這樣經濟成果
分配嚴重失衡的契機,那麼,幾乎可以確定,在可預期的未來,悶到、艱苦到的,將永遠
只是受雇的勞工階級;而管你經濟悶不悶,成長率高不高,卻持續可以爽到、大賺其利的
,將會是在社會各層面影響力與控制力不斷擴張的大型壟斷企業。
若能看清楚這樣的情勢,那麼,我們第一步可以做的,很可能就是下次再看到有政府官員
高喊拚經濟口號時,或是每次看到經濟成長率公布時,先問問自己,在這種勞資失衡的局
面下,這些數字和口號到底與我們有什麼關係,甚至,有多少繼續為財團量身訂做的政策
規劃正以所謂「拚經濟」之名來行之,認清了這個事實,才有機會讓我們開始學習從階級
的視野出發,撥開諸如張平沼之流的鬼話迷霧,看見我們真正應該鬥爭與反抗的對象。(
Queen Mary學院商管系博士生)
(圖說)國家科學委員會2013年4月21日在台北舉行「創新到創業激勵計畫」開業式典禮
,行政院長江宜樺出席時表示,若要打破經濟沉悶,一定要招商引資及產業轉型創新。(
圖文/中央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