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經有人寫過一本很厚的著作,叫做台灣獨立運動史
以這本書為主軸加上自己的一些整理做簡單的分類
台灣獨立運動有三個階段
1.第一次台灣獨立,台灣民主國
沒錯就是那個十日的台灣民主國,目的是啥大家也都知道。
表面上是不要讓日本人占領,實際上是維繫當時的主要優勢家族的利益
所以最後在辜顯榮引日軍入城圓滿收場。
中南部的義軍就被被放生了~所以被屠殺殆盡
2.第二次台灣獨立,日據時代
其實起源不是第三國際,是威爾遜的民族自決原則,然後才有第三國際。
那個時期三個來源,國民黨、日共、中共。
簡單來說就是認知台灣人非日本人,應該讓他民族自決~
當然就很歡樂的被日本的警察體系與特高體系幹掉
社會菁英階級對台灣獨立運動也興趣缺缺,因為日本人並沒有實際動到
台灣社會傳統的經濟權力結構,是用一邊攏絡一邊更替的方式進行。
辜顯榮都可當貴族院議員了~
3.第三次的台灣獨立運動,台灣光復之後
最近才看到史料,台灣光復後第一個被判決確定的台獨犯竟然是辜振甫
問了專門做台灣史的友人,才知道辜振甫想搞得是台灣民主國再來一次
目的也是一樣。希望維繫自己的特殊權益,而不要國民政府來拔他的權利。
後來大致的發展也是如此,不過國民政府為了推動土地改革,的確搞了不少
地主家庭。但是搞到的不是辜林這種傳統大地主,而是數量較多的中型小型地主,
之前台灣社會學研究季刊有一篇研究土地改革的文章,就提到其實國府的土地改革
主要土地來源是中小型地主的地,還包括不少家族共同持份的土地。
這個處理的過程的確搞到了不少人,加上政治上的因素埋下此次台獨運動的起源。
綜合來看,第三次的台獨因素主流還是反國民黨,至於反國民黨的理由林林總總
土地因素是一個、政治因素是一個,大致上還是回歸到利益分配的問題。
以下個人觀察
現在的台灣獨立,基本上就只是另外一套三民主義統一中國,沒啥太大的意義。
只是沒想到所謂的現世報來的這麼快,如果台灣獨立那麼重要那幹啥薛凌沒事去
大陸地區政治歸政治經濟歸經濟?
說穿了背後的因素還是那套傳土地統經濟結構 對抗 貿易經濟結構。
傳統的台灣社會還是中國古代那套土地仕紳制度,這種東西看似落後但是在
政治發展史上可以先進的不得了的東東。根本就是經濟政治社會三合一的控制系統
不要說台灣還愛這套,中共改革開放後鄉間通通回歸這套去了~
只是很遺憾的是,台灣地區的土地規模在引入出口導向經濟體制後,很難維繫
也就是為什麼到了都會區容易藍化,因為這套系統的控制力建立在土地經濟上。
當台灣的都市地區的經濟結構變成已融入全球貿易體系為主軸時,就難以有控制力。
唯一最後的力量就是反國民黨~但是這個又很矛盾隨著民主政治的選舉之後,反國民黨
的力量難以累積,所以就會變成如大家所見,進退維谷又無法更進一步的發展。
到最後就是前後文完全對不上~
這套思想還是會繼續存在,只是會逐漸衰落。
就如同解嚴後那個三民主義統一中國的思維一樣,雖然現在很諷刺的是似乎真的
便變相的三民主義統一中國就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