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通識 學做人更甚於做學問
【聯合報╱朱雲鵬/中央大學教授(台北市)】2014.02.17 02:44 am
看到高中公民與社會課綱中的經濟學,可以感受到原課綱編撰者非常想讓高中生多瞭解一
些經濟學知識的心情。例如高二的學生,要被教導能從國內供給與需求曲線,導出一國的
出口供給線、進口需求線和國際貿易均衡。
如果這些學生未來升學,就讀財金或經濟相關科系,的確有必要瞭解這些知識,但高中畢
竟只是通識教育,這些內容恐怕對老師和學生都是相當的負擔。而且,不是只有經濟學的
編撰者有急切地要讓高中生獲得相關知識的心情,其他法律、政治、心理、社會和倫理學
等,也有一樣的心情,於是課本很可能被「塞爆」。
不過,與其說這是課綱編撰者的問題,不如說是現行高中課程和學校資源的問題。如果每
所高中有足夠的教室、設備和老師,可以讓學生像大學一樣「跑班」,公民與社會中許多
專業的社會科學,就可以獨立變成個別的選修課,問題就解決了。
在全面改變學校課程安排前,如只能對課綱進行微調,那就只好把較艱深的部分割愛或簡
化了。另外,經濟學部分也適度加了一些觀念,例如在討論國民所得的成長時,加入分配
正義的觀念,在高三選修課程中,則加入社會企業和公平貿易的介紹。
這次公民與社會課綱微調,有關「道德」的部分幾乎沒有更動。例如「闡述每個人在成長
過程中須逐步建立道德原則,以為判斷與言行的依循」,與「道德範圍已由個人層面擴展
至公共領域與專業」等內容都保留。相信原來的課綱編撰者,和這次微調工作者一樣,都
非常重視培養高中生的道德觀。
不只高中如此,大學更應如此。一個大學生,如果不懂「做人」基本道理,那他就算學會
再多的知識,也不會獲得人們的尊敬。「做人」基本道理,不就是對朋友忠,對父母孝,
對長輩敬,對家人和,與人為善?延伸到社會,不就是仁愛、忠誠,有專業倫理和商業倫
理?
課綱微調延燒出的「戰火」,曾引發不同政治信仰者間的辯論,這在民主社會相當正常。
不過作為刊載辯論內容的新聞媒體,不論記者立場為何,都要遵守專業倫理,因為倫理是
做人的基本道理,也應當是媒體的基本守則。
例如某報刊載,本次課綱微調的工作共分為語文、歷史、地理和公民與社會四分組,然後
未經查證,就將個人列為「歷史分組」的成員,還用顯著標題批評說:「經濟專業,竟主
導歷史調整」。這與事實完全不符。發函要求更正,至今未理。明明是錯誤的報導,讀者
被誤導,事後又不更正,這恐怕已違反專業倫理,違反新聞倫理。看來以後公民與社會科
中的「道德」內容,還得適度加強才是。
【2014/02/17 聯合報】@ http://udn.com/
全文網址: 高中通識 學做人更甚於做學問 | 民意論壇 | 意見評論 | 聯合新聞網
http://udn.com/NEWS/OPINION/X1/8490330.shtml#ixzz2tZWqlg5p
Power By udn.com
豬油時報 意外嗎 明明朱雲鵬教授就不是歷史分組的小組成員
豬油就會自己插個稻草人自己亂打一通 想把這次課綱調整妖魔化
省省力氣吧 課綱已經公告了 想改就等你們選上總統吧 科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