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年以前,台灣人民大抵處於資產,所得同步上升,且失業率偏低情況,
自2000年以後,則面臨M型社會化,受薪階級所得增長緩慢等問題,
至於資產階級對選票的影響,不妨從這幾個地方探討
我們可以從2001年以後來看,雙北地區情況(這兩地方為資產階級指標)
在2001年以前,這兩個地區皆曾由綠營選勝過,
其中台北市陳水扁1994年當選時得票率43.67%,1998年45.91%,
新北市(台北縣)1989,1993尤清,1997蘇貞昌皆未過半當選,
1989.1993兩次尤清得票率為48.7%,46.7%,1997蘇貞昌為40.8%,
除1997年蘇貞昌外,綠營在雙北也都有不錯的得票率表現
2000年總統大選由於分裂,故
但在2001年以後呢? 2001大選蘇貞昌挾高滿意度氣勢,迎戰王建宣,
最終僅小勝,2004扁呂當選,綠營全國得票率首度過半,
在台北市得票43.47%,台北縣46.94%,明顯偏低,2005年北縣周錫瑋對羅文嘉,
周以54%:44%選勝,2006台北市長選舉郝對謝 53%:40%,
2008總統大選馬在北市63:37 台北縣61:39,全國58:41
2010台北市郝龍斌對蘇貞昌 55:43 新北市朱立倫對蔡英文52:47
2012總統大選台北市58:39 新北市54:43 全國51:45
這說明了什麼? 說明了2000年以後,資產階級投國民黨的心態愈來愈明顯,
2000年以前,資產,所得同步上升,即使房市偏低,買房壓力不大,且股市震盪走漲,
利率偏高下,偏向資產階級的台北,新北民眾願意挺綠者依然不少,
這也是為什麼陳水扁在1994年面對有國民黨奧援的黃大洲,與外省新黨超級戰將趙少康時,
依然得以在藍偏優勢的台北市拿下43.67%的得票率,
被民進黨視為1.5軍的尤清可以在新北拿到近半選票當選緣故,
只是到了2001年以後,經濟不若以往,受薪者所得不增,自營生意者生意難做下,
資產階級轉而求的是讓他們資產得以穩定成長的政黨與候選人,
這點可以從台北,新北國民黨得票依然固若金湯,就連一些原本綠營有優勢的區塊
(如台北的中山,萬華,北投,新北的土城等)出現漂藍趨勢可以看出,
即便國民黨與馬政府施政不力,物房價一路漲,可問題這也是資產階級想要看到的結果
所以嗎? 如果連勝文'不小心'給他當選,票還拿得比郝更多的話,需要意外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