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讀: Wenson的隨筆網站
http://wensonyeh.blogspot.tw/2014/03/blog-post_30.html?m=1
大幅左傾的新世代
雖然太陽花學運還在進行,似乎沒人能預料終局為何,不過我一直不是很在意目前的主戰
場服貿協議,因此對於兩造的「勝負」相對不太關心。在我來看,服貿過與不過,對台灣
的經濟影響都不大,我們不會因為簽了服貿、貨貿就像吃了特效藥一樣振衰起弊,甚至就
連跟其他國家簽FTA也一樣,即使有些產業可以獲利,但整體而言恐怕連「短多長空」都
未必算得上,因為台灣正處於一個不上不下的階段,我們有國際競爭力的產業似乎越來越
少了,真到自由市場上去跟人家廝殺,短多未必能有,長空卻大有可能。當我們的政黨(
包括國民兩黨)和媒體一直在談不簽FTA我們就會死得很難看的時候,我腦子裡想到的卻
常是:「所以除了削價競爭,我們還能跟人家拼什麼?要講產品CP值,我們過幾年還拼得
過中國和東南亞嗎?」
一個支持自由市場的死右派講這種話似乎很奇怪,不過那代表的是一種無奈。當我說「簽
了FTA恐怕也難以在競爭中勝出」時,不代表「不簽就可以逃過一劫」,所差別者應該是
死法的不同、時間的落點而已。一般支持自由市場的說法會認為就算在短期競爭中落敗,
那也是淘汰掉本來就已經失去競爭力的產業,反而可以促進發展更新更強的產業。然而我
們面對的真的是一個完全不同的時代,全世界都出現貧富嚴重不均,而且看起來還會越來
越嚴重,那些「勝利組」(不論是強國或富人)過去是靠既有的資本取得財力與知識的競
爭優勢,未來恐怕還能把資本轉換成科技,取得的會是更加壓倒性的優勢,而且速度越來
越快。現在我們走在街上看到的商店,不論是吃喝玩樂食衣住行,越來越多都是屬於大型
連鎖集團甚至跨國企業了,他們不只比較有資金可以經營事業,不可忽視的是,還有許多
科技所帶來的技術優勢,越來越大的優勢。
經營管理界有一個概念:「單店重特色,多店重節奏,大型連鎖重SOP」,今天如果有一
個想創業的年輕人去開店賣餐飲,只要他有辦法搞出特色,馬上就會有很多人放到網路上
分享並帶來人氣,賺錢不是問題,可是如果他想變成第二個戴勝益那就完全是兩回事了。
他已經失去了當年王品創業時的環境,現在要開分店、開連鎖店,一定要搞POS(銷售時
點情報系統,簡單來說就是整合性的收銀訂貨鋪貨管理系統),這樣不僅可以大幅降低人
力成本,更重要的是才能維持服務水準的均衡,換句話說就是可以用很低的成本僱請便宜
的員工,卻提供水準之上的服務。而且現在還不能光用制式化的POS,每個大型連鎖店都
砸錢設計自己專屬的POS,7-11就是最好的例子,10多年前的POS是為了B2B而設計的,到
了5年前啟用iBon之後已經開始整合B2C與C2C,到了今年啟用的一套新系統已經完成C2C的
整個平台,甚至開始走向O2O的概念了。同樣地,現在產業界一天到晚在講Big Data,其
目標也一樣是在追求「更低成本卻更多功能的經營模式」,這是大勢所趨。然而從受僱者
的角度來看,這其實是在剝奪多向發展的可能性,不僅產業界所能提供的工作越來越制式
化,而且薪資一定偏低,因為有強大的技術資源在背後支撐,就算有哪個員工不幹了,接
手的新人馬上可以在短短幾天內就上手(反正現在大家都很擅於操作電腦和平板介面),
所以這些連鎖企業永遠都一直在徵人,卻又不太擔心缺人。另一方面,從企業主的角度看
,因為這種科技和系統越來越多、越來越先進,當你用資本獲得這些技術,所獲得的優勢
便是以往無可比擬的,當消費者習慣了7-11等級的便利、王品等級的服務、Muji等級的規
格,認為這樣的水準乃是理所當然,這就變成了一種無形的門檻,而一個新的經營者要怎
麼跨過這樣的門檻?如此一來,我們的時代就逐漸變成了有很多有特色的「單店」,到台
北東區巷子裡繞一圈可以看到百花齊放、眾家爭鳴,但是他們要轉變到「多店」和「大型
連鎖」的階段,卻還有個如天一般高的門檻。這樣的現實,不論服貿簽不簽、修不修,都
一樣不會改變。
這幾年冒出了很多談年輕人未來的文章,每次在網路上瞄見我都會看一下,但重點不是文
章本身,因為內容通常是換湯不換藥,我要看的是年輕人們的回應。首先,幾乎一定都先
是罵聲不絕,如果作者批評年輕人的話就罵作者,如果作者幫年輕人講話的話就罵政府。
再者,出現頻率第二高的應該是自嘲和自憐,說自己是魯蛇、失敗中的失敗云云。偶爾會
有想講些「大格局」的話的人出現,結果要嘛是陷入嘴砲論戰,要嘛是被罵到棄甲偃旗。
雖然次次是差不多同樣的內容,不過有些回應的方式還是別出心裁,罵得讓人拍案,堪稱
新一代的快閃版批鬥大會。可以見得,現在的年輕人對於未來有很嚴重的焦慮,而這幾天
也有很多人指出,這次學生出來反對服貿也是出於同樣的焦慮。其實不要說年輕人,連我
這種不太老又不年輕的六年級世代都覺得焦慮。在這種全球化加上科技化的年代,只有專
業值錢,但值錢不了多久,10年前學到的專業到如今在市場上還能受到青睞的,幾乎都是
在所謂的「末日」或「紅海」裡頭討生活,尤其在科技開始真的具有人性之後(我不是說
人工智慧,而是像前面講的POS的例子),如果你沒有資本又不求進步,就很容易被淘汰
。
很多人批評這次的學運是因為學生害怕開放會帶來競爭,是魯蛇心態。在我看來大多數人
並非如此,身為一個海島小國的人民,台灣人的原本特別喜歡出去闖蕩,也很能接受外來
的新事物,就跟一百多年前的英國一樣(當今右派執牛耳的刊物《經濟學人》就是在這樣
的背景下誕生的)。我之前的文章就講過,在台灣講到「開放」只有對中國才會小心翼翼
,對其他國家我們都好像覺得沒什麼關係,每個政黨也都搶著說自己要跟國外簽FTA,因
此我認為這次學運有很大一部分還是出自對中國(包括對「馬統」)的不信任,如果是對
紐西蘭和新加坡「黑箱」簽下協議,大家頂多罵個兩句也就算了,不會鬧到現在這個局面
。然而我並不同意把太陽花學運說成是統獨意識的戰爭,就算檯面上幾個帶頭的人真的都
是獨派的,就算林飛帆跟史明握手還被稱為「傳承」,就算我相信這些靜坐的學生幾乎都
對馬英九、國民黨、中國抱持著敵意甚至恨意,但我還是要說這個學運有個更大的共同光
譜,現象有個更深的形成原因,重點在於台灣年輕人大幅度轉向左傾,獨不獨反而是其次
。
我看到這些日子不斷有人對學運的領導者起底,說他們是「蔡前卒」,又說清大的人社系
和社會所是綠色大本營等等。我認為這樣的說法其實是把因果給顛倒了,陳為廷和魏揚等
人在還沒「成名」前就已經和一群人在清大共同創立了《基進筆記》,鼓吹校內的公共討
論風氣。既然名為「基進」,當然立場是偏左的,而且是「radical」的左,是以後來才
會看到所有的社運議題這些人無役不與,這是他們對平等社會的實踐活動(且不論你是否
同意這「平等」的內容),就算他們偏蔡、偏綠、偏獨,也是因為大家理念較為接近,換
句話說就是大家都是廣義的左派所以才支持,「左」才是真正的基調,說他們是附庸並不
正確。同樣的道理,很多人質疑台灣這幾年的社運議題怎麼都是同一批人在搞,是不是有
政黨在背後搞鬼?當然政黨一定會想從中獲取利益,但是更重要的是每一個議題背後有共
同的價值,當你選擇支持了A議題,看到同性質的B議題自然也很容易關心甚至參與。推而
廣之,大家不難發現,只要走進這幾年台灣的社運活動會場,很容易就可以看到許多偏左
的社運議題通通都被綁在一起鼓吹,最好的例子就是去年1985聯盟上凱道,不只下面有很
多人拿著反核旗或是貼著「明天拆政府」的貼紙,連主辦單位也主動邀請這些團體一起上
台發聲。同樣地,這次在反服貿的場子裡更是充滿了「左派大團結」的氣象,幾乎你說得
出來的左派組織或團體都前往聲援了。再看看我們的網路,年輕人只要參與公共討論,絕
大多數立場都是偏左的;台北身為「中國城」、「藍軍大本營」,獨立咖啡店和獨立書店
卻有泰半高高掛著反核旗幟、貼著大埔貼紙,這固然跟老闆的立場有關,但也跟顧客的喜
好非常有關。在我看來,這樣的現象可以說是一個「完美風暴」,而且大概會越演越烈,
越吹越強。
這幾年國外媒體一直在關注科技發展與社會發展的對應關係,發現許多奇特的現象。例如
佔領華爾街的年輕人,他們一方面高喊打倒資本主義,另一方面又利用甚至享用資本主義
發展出來的利器,包括臉書、iPhone等等;反過來看,如果沒有這些科技工具,年輕人們
不只可能根本無法發起活動,甚至連要形成活動的意識都無法培養。換句話說,資本主義
一方面造成了讓年輕人站出來反抗的壓迫,卻也提供了讓他們普遍獲得自覺並號召活動的
沃土。雖然隨著科技的進展和經濟的發展,人們的生活品質其實是越來越好的,今天即使
是領22K的族群,所獲得的物質享受還是遠遠超過20年前的大學生,然而人的天性是不患
寡而患不均,貧富的概念是相對的,中下階層的人就算日子比以前舒服,但是看到有那麼
多人爽翻了天,還是會認為自己身在悲慘世界。回到前面講的,我們身處在一個資本、科
技、機會三者越來越不可切割的時代,年輕人不論是不是真的魯蛇,光是看到自己的立足
點那麼不平等就有足夠的理由覺得憤怒了,當此之時,強調平等與正義的左派,比起強調
效益與發展的右派,自然可以獲得年輕人極大的青睞。而偏偏這又是臉書等社群網站崛起
的時刻,當你每天在網路上見到那麼多「不公不義」的事情,要不左傾也很難。
去除了國際性和時代性的因素,我還是覺得台灣年輕人左傾的速度之快是舉世罕見的,這
風暴還有本土性的條件來配合,堪稱「glocalization」的經典範例。最在地也最道地的
原因,當然就是馬英九的執政失敗,尤其是在他一向標榜為強項的經濟議題上的失敗。我
敢說,如果服貿條例早個三四年來闖關,就算一樣「黑箱」也不會出什麼大亂子,當然還
是會有人罵,但是絕對不會引起如此的風潮,學生如果一樣攻佔立院,受到的批評會多於
支持,更不可能一呼百應。群眾畢竟多數是現實的,如果國家經濟順風順水,多數人不會
去關心什麼程序正義或潛在風險,要抗爭也是那些人自己去抗爭就好。然而現在大家日子
難過,馬英九許下的每一項經濟承諾都宣告破產,偏偏只有「裙帶資本主義」看起來特別
發達,當然叫人越看越是發火。更何況,咱們還有個全世界獨一無二的畸形強鄰,用「中
國特色社會主義」(或是可以直接叫做「權貴資本主義」)向我們拼命招手,然而他們的
手伸得越過來我們就越覺得討厭,就算是支持跟中國來往的人也大多不想要成為香港第二
。幾個條件一相加,年輕人當然很容易討厭資本主義(不論「打倒資本主義」究竟是否可
能)、討厭國民黨、討厭馬英九,並且逐漸累積成一種集體意識。這種意識可以有多種不
同面向的反映,每個面向有不同的稱呼,包括恐中、仇中、反壟斷、反威權、反黑箱、反
財團、反剝削、反開發、反全球化等等,一言以蔽之,就是左翼思想。
如果要我預測,這樣偏左的趨勢起碼兩年內不會變(如果馬英九還繼續當總統的話),而
身為一個不合時宜的死右派,我看到這樣的風潮其實倒也不覺得有什麼不好。如果國家真
能有個方向,就算偏左也無所謂(更何況民進黨也不見得真的那麼左),有方向總好過沒
方向(左派討厭國民黨,但國民黨除了保守這點之外其實一點都不像右派)。只是我一直
對某些一把抓的左派論述有點感冒,不論講到什麼議題,最後一定要歸罪於資本主義和大
國霸權,而且還不是真有深厚理論基礎的學者會講這話,很多人是連這些名詞都還沒搞懂
就一直跟著喊,對於想要促進一個社會的思辨能力來說實在不是好事。此外,也許是咱們
現在的左派勢力發展得太快,來不及慢慢成熟,因此左得有些單調,不像國外的很多左派
刊物那樣多采多姿。例如在台灣一個人只要偏左就一定要反核,而且完全不覺得需要進一
步吸收更多資訊,這其實有點奇怪,國外有的老左派卻是擁核的,最有名的就是綠色和平
組織的前執行董事Stephen Tindale,因為有些人經過長期的論辯下來,認為核災的風險
不如暖化的風險所以立場轉向,可是類似的情況在台灣似乎付諸闕如,甚至有些看起來八
竿子打不著的議題也非得綁在一起不可,像是多元成家和反核,近來幾次遊行都有人打著
「反核四就是支持多元成家」、「彩虹公民齊反核」等口號,當然有人會說這是因為兩個
議題背後都是關懷對權力的壟斷和對權利的剝奪,可是這種「一法通、萬法通」的論述未
免太便宜了些。
服貿真正影響台灣的,可能已經不在於是經濟,而是意識。太陽花學運見證了集體意識的
洗牌,學子們尤其大幅左轉,這是台灣未來的新局,也許再過十年連台北市都會變成偏綠
偏左的大本營了。然而不論潮流和局勢怎麼變,想要解決資本、科技、機會三合一的困局
,包括我在內,世人目前還沒看到問題的出口,確定的是,那遠遠不是服貿所能解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