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從事通路貿易,超過十年。
臺灣人自己在市場上的無理削價競爭,演變成需要依靠大量人力的落後地區來降低成本。
隨便舉個例子,衛生紙。
臺灣有舒潔五月花正隆,你真的知道還要多少二級廠三級廠?原因無他,大家都想做老闆。
結果造就了市場競爭,為了公司基本的開工率,想盡辦法降低成本。
(開工率,簡單的說,我賠本賣產品比沒有接單賠的少)
在人工成本,臺灣的又貴又嬌,那產線開始引進外勞,以前比22k低超級多,
最後,通路也不是白癡,開始做自己品牌,
還叫廠商拿掉品牌費用(加樂福牌大潤發牌等等)
搞的一級廠跟三級廠一樣無能。
前幾年,大陸衛生紙來台,價格更低!
因為他在大陸產能大到基本成本低到臺灣打不過,
你我都是罪人,在外面我看餐廳,八成被攻陷。
鎖國不讓他們進來?其實過去臺灣廠商就為了成本一直在進原料了,
他們必須提高毛利降低成本,才可以對股民交待,
更甚至需要去打其他市場,才可以增加營收。
一個百億市場的衛生紙產業,去年掉了3%,大陸品牌衝到5%,一來一回不見了8%,
就是8億。
攤到三大品牌,就是基本少兩億。
等於少了一成營業額…很多還是很少??
如果不進口低成本原料,反推到末售你買的起?
全世界就臺灣衛生紙最便宜。
歐美一包賣一英磅以上,臺灣還在拼8元。
是什麼環境造就的?
去年收了很多小廠,因為拼不過。結果呢?
工廠土地拿來蓋房子……都是搶短線。
如果,產品有競爭力,是不是全不一樣了?
怕開放?我一點都不怕……只怕跟不上環境跟社會的競爭腳步而已。
手機無排版,請包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