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研院學者 採集學運史料
中國時報【顧佳欣、湯雅雯╱台北報導】
太陽花學運雖在明天撤出議場,但事件已寫下歷史新猷。中研院學者昨進入議場,著手學運相關的史料採集和保存,除了海報、標語外,會議紀錄、出席名單、文宣等,都是「搶救」目標。
中研院歷史語言所、近代歷史所、社會所等10幾名學者、助理,昨午後來到議場,與學運史料小組商討文物保存事宜。學者並開始造冊列清單,將每項物品的方位、名稱一一紀錄拍照。
學者也委託民間公司,出動3D掃描器,以360度環景攝影,紀錄學運最後身影。操作員在議場設立10個定位點,第一圈掃出座標方位,第二圈拍照紀錄,以數位方式保存議場。
場內學生表示,因應史料採集的需要,所有的海報、裝置藝術,包括抵擋警方攻堅的防禦工事,明天前都不會拆除,粗估至少3、400件。學生幹部今天也會出面說明後續史料蒐集事宜。
史語所助理研究員廖宜方,前日也在臉書募集,望各界攜手保存學生在議場中的足跡,並希望至少能數位化,讓後世研究。
廖宜方指出,在生活層面如議場內廁所、垃圾,可用照片典藏;藝術層面則表現在各種標語海報、裝置創作。此外,由文宣、會議文件等,更能讀出運動的「心態史」。
政治大學宗教研究所教授黃柏棋,則由學生和平抗爭的精神解讀學運。他說,從印度教、甘地而來的「非暴力抗爭」,和平示威表達訴求,指不管在何處,就算在監獄中,抗爭者都能繼續實踐。
會怎樣寫入歷史呢?
該不會又是在造神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