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外生技或大製藥廠來不來台灣的問題,其實主要是稅的差異。
7/5早上安成藥業的陳志光總經理提到,大多藥廠寧願去愛爾蘭
而不願到台灣的原因就在於此(他提到13%, 12%,抱歉我當時
沒聽清楚)。另外還有生技業所得稅的差別,他提到香港和韓國
的稅率(一個是0一個忘了是多少),都比台灣的45%低很多。
所以他建議政府在這部份要放寬。
這部份是創投者應該是行政部門要研擬的,所以責任就會怪到
政府頭上去。所以我7/5下午聽到陳院士的論調,理解他所提到
的問題所在。但他沒有說明細節,僅僅重覆提及馬總統、吳副
總統及江院長,所以記者在此就容易發揮(當然我們也不知道
陳述者是否有意導向這個結論)。
但這和買BMS的情況是兩回事。我當時聽到有買BMS的計劃是
嚇了一跳,我在2007年差點去BMS,意思就是我差點在米國
變成台廠員工。若是買了BMS,代表BMS的研發、產品、獲利
等等都屬於中華民國政府。BMS的廠要在哪裡根本就沒關係,
反正大股東就是中華民國政府,這和藥廠要不要設在台灣是不同
的概念。
以出名為目的的話,根本就不在乎砸錢。我在前面忘記提及宇昌
買TNX-355的時候,其實不在乎這個藥賺不賺錢,著重的是在
新藥上市能不能有一個指標效應(這部份在今年股東會時,
張執行長亦提及)。所以當初若是很快上市的話,今天對於中裕
研發及生產的質疑可能就小了點(或許吧!)。但當中裕必需自
立更生的情況下,我們必需在支出和成果之間,選擇獲益最高
的狀態。
買一個藥、一個公司,只不過是花錢而已。短期的效果可以很
顯著,但能不能維持長久才是最大的問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