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然賭啊,
跟一年空汙固定幹掉數百名中彰雲沿海地區居民的燃煤發電、
價格極貴且存量最長只有2週、萬一爆炸起來你也知道會是啥下場的天然氣、
穩定發電不能且一樣被抗爭到翻掉的風電相比之下,
汙染最少且供電能力最穩、裝填一次之後一年半載不用擔心斷料的核電,
當然還是最為合理的選擇啊。 ^_^
核燃料並不是真的不能解決的東西,
美國軍方自己的最終儲存就用了幾十年以上,
民用的Yucca Mt.一排除政治壓力就能繼續上路,
歐洲方面的瑞典、芬蘭、捷克等國也都在蓋最終儲存場,
法國還有相當深厚的MOX核燃料再製工業基礎。
美國有那個本錢自己開採頁岩氣,
但是海運到台灣的價格就是4倍以上
(通常天然氣的價格結構:
開採與陸上管線運送25%,低溫高壓液化25%,LNG船舶運費50%,
加上美國往台灣的航程遠比東南亞往台灣要遠,運費加算的部分會更高)。
別忘了,同樣是美國領土的夏威夷都沒得享受頁岩氣了。
(燃油發電80%以上、電費也是全美最貴)
正確的電力政策規劃必須建立在對本國環境的正確認知上。
發電能源的來源是誰?
電力消費的用量高低變化趨勢是什麼?
本國的地理與人口狀態如何?
本國的產業與經濟結構是什麼?
電力消耗量的變動主要不是跟著人口走,而是跟著產業經濟發展的。
經濟不可能在電力短缺的狀況下蓬勃發展,
台灣沒有對鄰國的電力網路連接,要用多少電就是自己發多少,
沒有像德國義大利一樣可以靠鄰國支援的好事,
(德國的電力輸出量高於輸入,但原因是綠電比例高到難以調整供需平衡:
德國輸出的部分往往是在本國與鄰國的用電離峰時段,
例如深夜的風力發電沒法自己用掉,
只好低價甚至是倒貼價請別國消化掉,
而德國的進口電力卻是得高價花錢買。
而離峰時段對外輸出電力又引起鄰國的不滿,
特別是電力結構中基載比例偏高、
德國一灌過來就要拼命協調電廠送電量、避免頻率過高跳電的波蘭與捷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