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韓國的話~~~~
身為韓迷?的我到是要講一下
其實韓國歷史上發生比較嚴重的軍事鎮壓跟屠殺
除光州事件外
大多發生在李承晚時代 非朴正熙時代
朴執政的時代
韓國內部政治情勢已經相對穩定
軍警能有效控制國家秩序
所以反而比較沒有大型平民屠殺事件
而李承晚時代 韓國其實情勢很動蕩
半島南方的左翼勢力相當活躍
當時韓國國家組織還不穩定
對於國家社會控制能力有限
韓國後來經歷過一次意識型態純化的運動
就是朝鮮戰爭
原本在南方的左翼勢力 許多都在戰爭之中
投靠北方的金日成陣營
在停戰後 這些人都在北方
當然投向北方的南方左派 後來幾乎都被金日成肅清
金日成在50年代後期 為鞏固領導第位
把蘇聯派 延安派 南方派 本土派等勢力都鏟除
而在與北方作戰中
建立了韓國反共的主體意識型態
另外早期韓國軍政界
其實有很多人 跟日本時代有密切關係
包括朴正熙 都曾當過大日本皇軍 還取日本姓名(高木幸雄)
其他有名包括
白善燁 丁一權 金白一 蔡秉德 李應俊 李亨根 劉載興 申泰英...
大韓民國國軍成軍之初
除一部分來自抗日武裝(光復軍等)外
幾乎軍士官骨幹都是舊日本皇軍(包括偽滿洲國軍)
政府官僚體系
也吸收很多前日本時代的官員
韓國早年並不反日
整個被親日勢力把持
韓國反日勢力抬頭反而是比較後來的事
(這也是為何早期部分在日韓國/朝鮮人在歸返時
選擇了北邊的朝鮮而非南邊的韓國 當時韓國盡是親日派)
相比 原台籍皇軍 在戰後
幾乎被社會遺忘 也少有人融入後來國軍
因為當時國民黨 國軍 政府
基本上頗敵視 貶抑這些有替日本做事經驗的台灣人
這跟韓國就大不同
難怪這些人會穿軍服上街砍外省人...
另外講到政治
韓國並不例外的 有很強的地域主義
這點在世界各國政治都可以看到
地域主義除影響地方政治 更會影響全國政治
韓國比較有名就是
大全羅(全北 全南 光州) v.s. 大慶尚(慶北 慶南 大邱 釜山 蔚山)
這兩地域在歷來全國大選
都呈現極端對比
不過這個現象也不是一開始就出現
1963年韓國總統大選時
朴正熙就同時贏的大全羅跟大慶尚
不過這也是最後一次韓國有總統候選人能同時贏這兩地
造成大全羅極化主要還是光州事件
大全羅道至今仍非常反保守派 支持自由派
另外韓國著名反對派大將金大中出身大全羅道
也一定程度助長這樣情勢
另外韓國總統 從朴正熙到金泳三 全部出身大慶尚區
相對地 韓國政府長年許多資源 也往大慶尚區投入
而全羅則是被受壓制(特別是光州事件後)
雙邊差異造成地不平衡 情緒就被突顯
以實際數據為例
對比東西邊差異有多大
1997年大選 2002年大選
金大中得票率 盧武鉉得票率
光州 97.3% 光州 95.18%
全北 92.3% 全北 91.59%
全南 94.6% 全南 93.39%
釜山 15.3% 釜山 29.86%
蔚山 15.4% 蔚山 35.27%
大邱 12.5% 大邱 18.68%
慶北 13.7% 慶北 21.65%
慶南 11.0% 慶南 27.08%
台灣藍綠差距算三小?
光州是城市
投票可以開出這種得票率
另外講一下~
韓國親日派長年把持軍政大權
配合軍事外交親美 意識型態反共
相比來講
韓國反對運動勢力(俗稱自由派)
反日反美色彩就強 同時也比較容共
如果台灣光復之初前期
軍政大權是被舊皇民把持
現在台灣絕對會相對反日
現在在韓國
親日派=>軍事獨裁專政 白色恐怖 打壓自由民主人權 好戰
所以朴正熙被民間團體認證為親日派時
他的支持者還出來抗議
而國民黨雖然早年意識形態偏反日
但在台灣地方政治上
還是跟不少日本時代親日台籍仕紳合作
像高雄陳家 鹿港辜家 板橋林家...
反而一些抗日台籍人士
像李友邦 李萬居等
前者被冠上通匪被處決
後者批評國民黨 晚年失意而終
也多少有影響早期台灣本省人對國民黨的觀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