吱吱的基本理念,就是無責任,
所以安定的DPP推出來的政策,注定就是要事先設計好推責任機制的。
http://udn.com/NEWS/OPINION/OPI1/9068982.shtml
當柯文哲的「公民參與」碰上「責任政治」
【聯合報╱社論】
2014.11.16 01:43 am
台北市長候選人柯文哲在電視辯論會上提出「公民參與」的訴求,宣示若當選將在市府成
立「公民參與委員會」,開放公民參與市政決策。柯營日昨也公布了首批「遴選委員會」
的名單,聲稱未來市府各局處首長的產生,將交由遴選委員推舉,再交由網民投票。柯文
哲力倡的「直接民主」,聽起來很誘人,但會不會變成無頭政治?
柯文哲如此強調「公民參與」,無非是看準了「年輕族群」及「網路公民」這塊政治新生
地,希望吸引其支持。近兩年台灣多次發生規模不一的社會運動,「公民抗爭」及「公民
不服從」的論調高漲,年輕世代「反體制」的聲浪升高。柯文哲看準這波浪潮,他稍早啟
動「青年海選計畫」時,已打出號召「庶民、鄉民、公民」的「新三民主義」;現在,再
濃縮成「公民參與」,就是要表現有別於國、民兩黨的執政模式,塑造自己親民和分享權
力的形象。
至於柯文哲標榜「局處長以遴選和票選產生」,除了上述環境背景外,還有幾項原因。第
一,擴大跨黨派宣傳,顯示他舉才任賢大公無私,以號召更多支持;第二,建立防火牆,
宣示民進黨無法在他勝選後大舉搶占市府職位;第三,藉此遮掩他「素人」社會歷練之不
足。柯文哲長期從醫,對許多政策或社會議題從未涉獵,一旦當選,不僅市政運作要仰賴
他人協助,可能連人事布局都無法獨力完成;因此,邀請社會專家賢達代為遴選局處首長
,藉此拉攏,又炫耀開明,可謂一魚三吃。
事實上,柯P陣營近日已傳出有人在「搶官位」的情事。其中原因不難猜想:柯文哲民調
聲勢看好,他自認為勝券在握,早已發出「準備執政,解救台灣」的豪語;因此,一年來
幫他抬轎、幫他惡補、幫他造勢的轎夫,也都覺得已到了「論功行賞」之時。而柯文哲似
乎仍未想好如何組建他的執政團隊,只是要先把「防搶」的形勢營造出來。
對台北市民而言,不論月底將投誰一票,對於柯文哲提出的「公民參與」、「直接民主」
和「遴選局處長」等政見,除了覺得新鮮之外,也不妨想想它在實際政治上的作用及可能
遭遇的問題。不可諱言,相較於目前朝野兩黨只要贏得選舉就「整碗捧去」的作風,柯營
提出的「公民參與」或「首長遴選」,表面上確頗具新意,有助於提高公民的參政強度,
也能避免行政獨斷獨行或過度僵化。但從另一方面看,所謂「公民參與」最大的挑戰,就
是它要如何與既有的「代議政治」接軌?又要如何形成「責任政治」?
這次選舉,同時將選出六十幾名台北市議員,這些議員各有其民意代表性;依目前的議會
運作,不論是透過協商或表決,許多重要市政均由這些議員議決。未來如果柯文哲入主市
府,而他對議會的決議有不同意見時,可不可以透過「公民參與」的運作,予以否決?或
者是,若公民團體對市府或議會有不同意見,可否透過公民參與委員會的運作,將其推翻
?
如果柯文哲可以用「公民參與」的主張來推翻議會決議,那麼,代議政治的精神就會遭到
傾覆;因為市長可利用少數公民為工具,來挾制體制。反過來看,如果公民群體的主張無
法為市府或議會接納,那麼,喊得如此響亮的公民參與豈非一場虛話?
柯文哲必須想清楚的是,他在什麼情況下可引進公民參與,以補代議政治之不足,而不是
高唱自己要如何把可能到手的市長權力和人民「分享」,由市民來「共同治理」首都。那
樣的話,台北市政即可能曠日廢時,而動彈不得;更糟糕的是,找不到人為政策負責。
以「局處長遴選」為例,未來果真透過「遴選」和「票選」產生局處長,這些局處長若與
柯文哲意見相左,是否可以不聽命於市長?屆時,柯文哲要如何實現他今天許下的種種承
諾?又將如何實現責任政治?再說,柯文哲先前說九十五%的局處長都要遴選,隔幾日突
然縮水成僅教育、文化等五個局處長要遴選。以這樣的變化速度,俟柯文哲真的當選,什
麼首長遴選、什麼開放政府,還會剩下幾分認真?
不可否認,「公民參與」確有吸引人之處,但要處理它和「議會政治」的碰撞、和「責任
政治」的矛盾,恐怕是柯文哲必須認真思考的問題。而「直接民主」若最後只變成「公民
提案權」或「網路投票」,那不是在愚弄選民嗎?
【2014/11/16 聯合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