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看到+ln FB貼了BBC中文網專訪(11/12)
就整理了一下
(胡)
![]()
(林)
![]()
問題共有5個(每題2分鐘,時間一到就關攝影機):
1. 你為什麼認為自己能勝任市長?
2. 你如何看你的對手?
3. 台中市應如何國際化?」
4. 在中國崛起、兩岸關係日益密切的情況下,你要如何處理與對岸的關係?
5. 你如何評價台灣現在的民主?
==
1. 你為什麼認為自己能勝任市長?
胡:小台中→大台中,格局與市政都不同。
大台中才推動3年多,未來4年能將交通全做好。
重申自己為每4年民主選出,並非霸佔。
林:深耕10年,有黨團實務經驗,能了解基層,提出城市願景。
形象溫和理性,年輕有活力,能帶動人民改變。
對手13年包袱大,我符合現在社會期待改變的民意。
==
2. 你如何看你的對手?
胡:不解林為何當選立委未滿2年又換跑道
對選民的承諾與責任感何在?為台中爭取了多少經費?
因此不期待林能將市長做好。
「深耕10年」太輕率,做了什麼?成果又如何?
林:人滿nice,但市長角色已13年,第4次參選有心無力。
胡是因為不放心、KMT找不到人所以才勉強回來選。
政見跳票多次(古根漢、國際會展中心、7條捷運),
是胡志強打敗胡志強,我不是跟胡競爭,是人民不信任他。
胡是表演性人物(帕華洛帝、超人..),人民覺得夠了,
應從政治表演換為政治行動家。
==
3. 台中市應如何國際化?
胡:台中所有進步都關係到一點--經濟。
沒有繁榮的經濟,就沒有其他軟硬體設施(如教育文化環保民政社福交通..
台中曾得過聯合國評比移居城市No.1、國際智慧城市No.1、
李安來台中拍攝並在得金像獎時感謝台中、
國際不動產聯盟年度會員大會結束,讚"Best ever conference"等等
都是為台中增加國際能見度。
另外,依中華文化的特殊性發揮創意,引起國際注目,正努力中。
林:台中是文化城,有其國際化條件(歷史、地理因素..
善用雙港(空/海)為窗口,高鐵做為南北匯集處。
發展國際文化節、國際會展中心、姐妹校(可由小學開始、視訊..)、觀光..
加強軟硬體。
==
4. 在中國崛起、兩岸關係日益密切的情況下,你要如何處理與對岸的關係?
胡:大陸快速崛起不容忽視,但勿太過恐懼,應因勢而上。
把握大陸崛起之軌跡&機會獲得經濟上的好處。
政治上,地方政府對於主權沒什麼可談。
軍事上,交流↑將降低風險。
經濟貿易投資觀光文化都可以往來,但首重經濟。
切割或對立對台中沒什麼好處。
林:提出"Double E":
Engagement:積極交往,不把兩岸交往權利交給KMT。
展現自信,避免零和競爭。
Enlargement:擴大兩岸共同的基礎、自由民主人權。
不能一味依附,也不能一味對抗(ex香港)
找出非零和交往方式,區域/城市整合,存異求同,甚至去異趨同。
(不懂...( ̄ー ̄;)^^^^^^^^
==
5. 你如何評價台灣現在的民主?
胡:台灣的民主很努力在發展。
但民主有時讓人感覺「失序」,權威有時不易被接受。
媒體影響選舉是民主國家無可避免的宿命。
想要影響媒體,就創造一些理由挑戰權威。
短時間「失序」所帶來的損失是民主的代價,但不應影響國家的運轉與進步。
網路、手機等普及後的新媒體文化,是不容忽視的新現象。
民主正在變化與進步,大家一起面對與調適。
不過民主仍是我們最尊重的唯一價值。
林:台灣人走出了民主的路,非常值得珍惜,是華人社會共同的資產。
但馬執政以來,民主受挑戰,一國兩制定位,
過度依賴中國,產業外移空洞化,633跳票。
應調整馬的錯誤政策,走出台灣主體性,強化經貿能力,在此前提下交往。
必須進行第二波民主化,現在形式上選舉的民主,但地方自治有待加強。
在六都時代,中央應放權讓利,重建中央與地方的關係,錢權人下放地方,
由地方帶動區域/國際整合,釋放民主新動力,提升民主品質。
其實沒提到什麼政見
就參考參考= =
查了一下 "Double E"原來+ln至少去年就有提過
![]()
其實也不是很重要
倒是第5問
這麼快就在討錢權人了真是= =
說實在權力下放也不是不行
但該負責時可別忘了啊!!┐(─_─)┌
==
今天看到台北.台南的朋友說拿到選舉公報了
台中的好慢喔ˊ_>ˋ
(台中選委會說11/21才公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