閣揆人事,2000~2008
現在我要將焦點轉回內政,這篇文章從一個比較概要性的觀點:閣揆的人事開始。
不過我也想用這一篇文,討論一下理想的閣揆應該如何的問題。
國民黨的技術官僚,基本上依循的一致的模式:有深厚的行政歷練,在當上內閣閣
員後,還需要八年以上的歷練,通常會擔任兩個以上的部會首長、行政院的政務委員
,才滿足成為行政院院長的資格。孫運璿、俞國華、連戰、蕭萬長都符合這個模式。
李煥的資歷則大部分在黨政系統上。
甚至馬英九兩任總統一開始,都會找這樣的技術官僚來當行政院長:劉兆玄、陳沖
。不過在民進黨執政八年間技術官僚的傳統斷裂,劉、陳兩人的資歷相當不完整,完
全不能和前面幾位相比。
技術官僚是台灣經濟成長時的重要支持,然而他的成功是需要背景的:有個政治強
人掌握整個權力核心,行政院長只要向他負責就好。現在當馬英九還想要複製這一套
方式的時候,明顯就遇到強大的阻力而失敗,台灣的民主可能沒有技術官僚的容身之
處。
那麼,台灣應該要怎麼樣的人來當行政院長來執政呢?這問題我沒有任何的答案。
我現在能夠說的,是另外一個失敗的模式,也就是陳水扁執政八年時所引導的,「權
力平衡式的民粹首長」。
從唐飛之後陳水扁的閣揆任命,可以用一意孤行來形容,他擺出了完全不需要理睬
國民黨佔多數的立法院,自行加以任命閣揆的模式。儘管民進黨現在會喊「內閣制」
,但是2000年到2008年之間,陳水扁可完全沒有考慮過內閣制。
陳水扁的內閣任命,可以說是以權力為最主要的考量。他所找的行政院長,都是民
進黨內的重要人士,從張俊雄、游錫堃、謝長廷到蘇貞昌,可以說是拿行政院院長的
職位作餌,來控制整個民進黨來服從他的指揮。
這種權力考量對我來說沒有問題,但是當它涉及到國內的行政時,卻出現了不好的
後果。為什麼呢?
第一,這些人其實都沒有真正的行政經歷,只有過去選舉和當首長的政
治生涯。這些人擅長的是批評政治和指揮他人,並不是政策規劃與推動
。這讓民進黨執政時有很多耀眼的行政口號與宣傳,但是實際成果不見
得那麼理想,甚至是留下了不少爛攤子。
第二,也是最大的問題,在於這些先後就任的行政院長,彼此都是政治
上的競爭者,說這些人沒想作總統大位是不可能的。導致出一個非常緊
張的狀況:當一個人當上行政院長之後,他不會想去完成前一任行政院
長的規劃,因為這是在幫他的敵人作政績。他要提出「自己的政績」出
來,才能成為他的政治資本。
過去由於上頭是一個政治強人,你不可能當完行政院長之後還能往上爬,所以技術
官僚可以集中心力在推動一些政策上,有的成功、有的失敗。然而陳水扁時期的行政
院長,有著完全不同的考量,這導致他們的政策很容易炒短線,而在卸任之後原先在
推動的政策,除非被下一任收割成果,否則就會無疾而終。
我舉個當年的例子,在蘇貞昌不當行政院院長之後,他原本推動的「大溫暖大投資
」網頁被棄置不再更新了,現在應該已經沒辦法在行政院的網站上,找到當時製作的
網頁,也查不到當時政策內部推動的細項,最後的成果到底是什麼。
你可以用「高強度、低延續性」來形容陳水扁執政時的政策,許多政策推動一開始
會有很響亮的口號,但是過兩年你就找不到相關政策的下文。
然後很弔詭的,我們可以找到很多收割成果、政治宣傳的動作,雪隧前後七次「貫
通」的典禮,是最鮮明的一個例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