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cosoli (CO)
2014-12-01 01:45:27簡單來說 台灣普遍的社會意識還停留在"代工思維"(不尊重專業)
從上到下 不管是政府的採購也好 民間的勞方待遇也罷
"獲利的不二法門=壓低成本(薪資)"
造成許多"無良的責任制" 約聘取代正職等...
(這現象是普遍於各行各業的)
勞方自己不覺醒 根本就是"自找的"
(不要提什麼加薪=物價上揚之類的鬼話...
市場上的流動資金總額固定之下 資方的財富分給勞方有何不可)
而這現象的後續效應=加劇社會的M型化
累積財富的"既得利益者"空有資金而不加以利用"
為了"私欲"將龐大的金額投入"毫無生產力的房市"
造就了"富者恆富"的現象
(而追根究柢 放縱資方肆意妄為的我們也是始作俑者)
套句2008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的話
"勞工薪資的提升應該建立在集體談判權和罷工權之上
而不是完全建基教育和自我競爭力提升的理論上
鼓吹教育和自我提升來對抗全球化與自動化的工作掏空問題是不切實際的理想
因為教育花費的巨大時間和金錢成本本身就是一種壁壘
許多出生貧寒的家庭無法跨越導致很難翻身且全球化與自動化的浪潮過於強大連受過高等
教育的人也很難抵擋"
______________________
而事實上打房策略 / 提高勞方收入的方法明明很多
只是政府"願不願意的問題"
打個比方日本就限定入手的不動產5年內不得脫手
(印象中是5年啦...因為前年小弟曾想入手新宿的房市 最後也打退堂鼓)
而勞方方面 "實質"實施勞基法 加班1.33/1.66/ 保障員工遣散費等
這些"基本底限"的落實其實就是一個不錯的開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