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柯P比較像進化版的項羽..
彼可取而代之就是項羽出來的
因為399塑膠椅被刁了之後..柯P說:政府這麼爛 乾脆我來做好了 就是柯P說的
其實現在的發展也蠻像項羽的..
看看下面這篇文章 真的很像 不過柯P比項羽有腦就是
而且KMT似乎沒有劉邦喔 難道是朱立倫?
秦始皇(馬)統一天下,橫行霸道,威風極了;這時有兩個當時還默默無聞的小角色,親眼目睹
了這般驚人氣勢,但他們兩人並未因此受到震懾,反而各自許下諾言,一個說:「彼可取
而代也!」一個說:「大丈夫當如此!」請問一下,這兩句話,有什麼不一樣?
從已知資料中,掰一份一千字心得如何?
讀歷史好玩的地方是,歷史是過度濃縮精簡的智慧,往往從一個人物的一句話,就可以歸
結出他一生的成敗禍福,再問一次好了:「你覺得那兩句話,有什麼不一樣?」
「彼可取而代之」翻做白話文,重點是:「老子可以取代他!」
「大丈夫當如是」翻做白話文,重點是:「老子要跟他一樣!」
這樣,知道差別在哪邊了嗎?
先說「彼可取而代之」;這句話,是項羽說的;項羽是貴族之後,他的血液,還流著貴族
高貴的血統;看到天下最霸道的秦始皇,激起他血液裡沈睡的,沒落貴族的榮耀;秦始皇
刺激著他高貴的自覺,激起了他亡國的憤恨,對他而言,秦始皇帶給他的刺激,是「千軍
萬馬又怎樣?總有一天做掉你!」
再看「大丈夫當如此」;這句話,是劉邦說的;劉邦是一介流氓,這時正在為全天下最大
的大流氓秦始皇做苦工。這時的他,接近四十歲了,闖不出名堂,成不了氣候,隨時可能
死於非命,多數人到這時候,已經認清自己的人生,是到此為止了!可是劉邦還沒死心,
霸道的秦始皇激起流氓的鬥志,激起他對一個平民百姓來說最不切實際的幻想,秦始皇帶
給他的刺激,是「男子漢大丈夫,要玩,就要玩到跟他一樣大!」
項羽出身貴族世家,力拔山兮,語出驚人,是少年英雄,是整個家族寄託希望的明日之星
。但貴族不需要學會分享,因為他被供養,貴族不需要擔心經濟,因為他叫「貴族」;貴
族教育讓他養成以自我為中心的慣性,而貴族最重要的實務,其實就是「作戰」,正好項
羽就是一代戰神,也是個迷信武力的人。他始終相信暴力可以征服一切,一個人不服?他
「烹」!一個城不服?他「坑」!一個國家不服?他「滅」!項羽的字典裡沒有溝通,征
服是他唯一的溝通方式,這樣的人,說:「老子早晚做掉他!」你覺得合理不合理?
劉邦出身農家,卻不事生產,遊手好閒,是整個家族裡最沒用的角色。他確實不是耕種做
實那塊料,倒是混江湖混得有聲有色。流氓的生涯為他累積大量寶貴的資產,因為跑跳江
湖的社會歷練,讓他瞭解到人際關係的重要,也讓他瞭解到團隊合作的重要,他發現合作
的利益大於競爭,和解的優勢大於交戰,最重要的是體驗到「人才」才是最後可靠的憑藉
。因此儘管他個人沒有極端出色的武藝知識水準也實在有限,但他知道自己的本事,就是
領導統御,所以當他看到秦始皇這天字一號大流氓,就一個「想當真正大哥」的大哥口中
說出:「男子漢大丈夫,事業就該做這麼大!」這種話,你說合理不合理?
項羽的「彼可取而代之」,態度是霸道的,心情是不服的,簡單說,就是「看你不順眼」
;所以這句:「我要取代他!」是血氣之勇的單純反射。劉邦的「大丈夫當如此」態度同
樣是霸道的,但心情卻是羨慕的,他羨慕秦始皇,想跟他一樣橫行霸道——這樣一來,兩
種心態又產生了兩種結果——項羽只想做掉對手,但不曾想過「除掉對手以後,我要幹嘛
?」劉邦不止想做掉對手,他還要過跟對手一樣的生活,所以劉邦比項羽多了一個當時還
隱而未發的問題:「馬上得天下,豈可馬上治之乎」?他想跟對手一樣威風,就不能只是
「Just Do It!」他還必須學「Know How」,兩句一比之下,項羽那句話是句號,因為要
做掉對手就結案了;劉邦的話卻是刪節號,因為如果你想跟人家一樣強,你必須學會「贏
了以後,怎麼辦?」
歷史最後證明,項羽果真在「取而代之」以後就不知道要幹嘛,他也學個古代天子分封諸
侯,結果分配不當,這些諸侯王整天扯他後腿,讓他疲於奔命。他放棄戰略要地,說是要
「衣錦還鄉」,因為最該建都的地方被他自己燒掉了。他把富饒的關中之地送給劉邦,讓
劉邦此後有充分的後援跟他長期抗戰,證明他其實沒有戰略眼光。至於當大老闆最重要的
內政措施當然更不是他的專長,他本人不學無術,燒掉了價值連城的機密文書,他的團對
更被離間分化,最後一籌莫展的被個個擊破。有能力「取而代之」的項羽確實不知道「取
而代之」以後該當如何是好,他只能看他的天下一天天縮水,他的生命虛擲在戰場之上,
乃至他的人生最後一如秦皇,也變成被取代的對象。那麼,他的夙敵呢?
劉邦與項羽相同的地方是,兩人都用自身原始的生命,挺身與環境對抗;兩人的不同是,
項羽的生命,是始終是拒絕社會化原始生命(這當然也是他迷人之處,也是文人多偏愛項
羽之故),劉邦的生命,卻選擇接受客觀化(這正是他事故之處,也是多數文人厭惡劉邦
之故),他逐步放棄原始的野性,走向人類社會,因此當社會需求與個人生命衝突時,項
羽選擇一往直前,死而不悔;劉邦卻選擇接納新世界的新規則,是以原本討厭儒生的劉邦
,最後還是聽儒生的話乖乖拜孔廟;原本愛耍流氓的劉邦,最後還是顧全大局放棄易太子
事件;還有最重要的一點,本來以推翻秦政維目標的劉邦,最後實踐的基本國策,其實根
本就是秦政……
這不就是「大丈夫當如是」嗎?不但把對手除掉,連對手的核心制度,都得學得比原版的
好。你有想過這兩句話背後,其實是有如此深意的嗎?
「彼可取而代之」與「大丈夫當如是」,一個代表「當下的英雄氣質」,一個代表「未來
的羨慕遠景」。其實原本只是一個「英雄少年郎」與一位「中年投機客」的兩句感嘆,但
對比前因後果,我們會驚訝的發現,果真什麼樣的人說什麼樣的話,而什麼樣的性格,導
致什麼樣的命運。想想看兩千多年前兩個男人不過各自說了一句話,萬世之後還有討論的
價值,今日這些廢話連篇的政客們,豈可不在乎自己的口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