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作] 從乾隆見馬嘎爾尼談到桃園大火

作者: ThomasJP (筆劍春秋梁父吟)   2015-01-21 19:20:16
http://blog.udn.com/dracodeazure/20356412
1792年,英王喬治三世派出曾經擔任印度孟加拉總督的馬嘎爾尼率領使團前往中國,要求
拓展中英貿易。歷史記載,1793年馬嘎爾尼一行抵達北京之後,乾隆皇帝在信中如此回覆
喬治三世的要求:
「天朝撫有四海……奇珍異寶,並不貴重,爾國王此次齊進各物,念其誠心遠獻,特諭該
管衙門收納。其實天朝德威遠被,萬國來王,種種貴重之物,梯航畢集,無所不有……」
現在不論中國還是西方的歷史課本,都說乾隆皇帝以「天朝上國」自居,而且對西方的發
展一無所知。因為驕傲自滿、看不起西方的「奇技淫巧」,才會拒絕英國的通商要求。
但是真的是這樣嗎?
當時北京紫禁城中有西方傳教士帶來的精巧鐘錶,以及最新的天文望遠鏡。有義大利人郎
世寧為乾隆皇帝繪制西洋畫像、協助設計圓明園裡的西式建築。大清帝國使用的曆法,是
由西洋傳教士協助修訂的時憲曆。此外還有自從「尼布楚條約」簽訂以來,就固定到北京
的俄國使節(甚至有一座俄國東正教教堂!)──乾隆皇帝自己也曾經兩度派人前往新疆,
填補由外國傳教士繪製的「康熙皇輿全覽圖」上的空白。
說乾隆皇帝對西方的進步太無知,這種論調未免過度簡單了。
根據牛津大學的學者沈艾娣(Henrietta Harrison)的研究,其實乾隆非常了解國際情勢。
比如大清帝國經由廓爾喀(尼泊爾)人,得知1757年英國人佔領了孟加拉。馬嘎爾尼使團離
開北京之後,乾隆還曾經下令東南沿海各地駐軍加強防禦,以免英國人前來進攻。
沈艾娣認為其實乾隆皇帝是感受到了英國人的威脅,才拒絕進一步跟英國發展經貿關係。
可是採取一昧拒絕來往的對外政策,並沒有解決英國人帶來的威脅。半個世紀後,英國還
是對中國發動了鴉片戰爭,將不平等條約強加給中國。
採取與乾隆皇帝類似做法的,還有同一時代日本採取鎖國政策的德川幕府。日本幕府為了
避免國內金銀通貨外流,驅逐了西方各國的商人。但是同時日本還是從長崎的荷蘭商人那
裡吸收「蘭學」知識,也經由與中國通商得知世界大事。
說中國、日本的政府領導者對西方缺乏認識,顯然都不是事實。
然而到了十九世紀中葉,中國和日本卻明顯落後於西方,這又是怎麼回事呢?
原來中國跟日本的政府不願面對「改變」和「挑戰」。乾隆皇帝可以接受西式的宮殿建築
,也可以給自己的妃子繪製西洋畫像,但是卻不願跟英國發展貿易。他只想要西方文明的
好處,而不想處理那些隨接觸交流而來的棘手問題。
即使知道西方的進步和威脅,卻鴕鳥心態地以為只要關起國門、不讓西方人接近,就能把
西方人帶來的影響和變化減到最低。結果這種辦法不只沒有長保粉飾的太平,反而導致日
後不得不面對西方侵略時,只能吞下更加不利的苦果。
畢竟就算關閉了國門,外界還是繼續不停變化。逃避改變並不能阻止挑戰到來。
「抗拒改變」這種心態,其實是自古以來人類最普遍的想法。我們都會覺得原本日子過得
好好的,為什麼非要面對新的挑戰?可惜這個世界的真理,就是世上沒有永恆不變的事物
。想要生存,就得時時面對世間的變化。雖然變化通常都會帶來一些不利的影響,可是拒
絕改變只會造成將來更大的痛苦。
但是,這個問題跟「桃園大火」又有什麼關係呢?
報載桃園的六名消防員,因為衝入起火的鐵皮屋未能及時逃出,在鐵皮屋倒塌時不幸殉職
。雖然媒體上也有很多人提出消防設備不足,或是民眾對消防員「衝進火場救人」期待過
高等問題。這些說法其實都太輕描淡寫了。
從網路上的圖片我們可以發現,大陸上海的消防隊,已經裝備了能夠自動噴水的遙控機器
人(車)。台灣的問題不是消防隊經費不足、設備老舊,或是不夠重視消防員的生命安全而
已。而是在科技進步的同時,我們卻滿足於使用智慧手機上FB,沒有時時思考要如何應用
最新的現代技術解決更多問題。
如此安於現狀、不積極求變的社會風氣,跟兩百多年前滿足於西洋繪畫、建築,卻抗拒貿
易的乾隆皇帝又有多少差別呢?我想這個問題,值得台灣的每個人好好思考。
作者: ermina   2015-01-21 20:06:00
推認真好文
作者: kevinjp (池袋西口公園)   2015-01-21 20:12:00
作者: Hartmann (銀之朔風)   2015-01-21 21:08:00
作者: kauosong (如何一少年,匆匆已白頭)   2015-01-21 21:48:00
台灣拒絕服貿也是這樣嗎?
作者: JamesChen (James)   2015-01-22 10:41:00
拒絕服貿是偉大的學運份子在拯救我們,不一樣。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