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為基改作物?何為非基改的天然作物?其實這是個笨問題,因為所有作物,
都是基改的結果。
大約在一萬年前,當人類採了些野果、野莓,回到部落吃完之後,隨手把吃剩
的丟棄,結果過一陣子,這些廚餘裡的種籽,開始發芽長大。由於人類在野外
採果時,會挑選果大、易摘、味道好的,所以從廚餘堆裡長出來果子,也必然
是人類曾吃而喜歡的,換言之,人類最早的農業基改場,就是在廚餘堆裡。
被子植物在演化當中,當然會希望動物會幫忙傳播,所以主動上就會把果子做的
鮮艷和鮮甜,但是實際上,一般的動物是不挑食的,只要可以吃就都會吃,因此
鮮甜的果子和無味的果子,在演化上並無明顯優勢,而人類會去保存鮮甜果子的
種籽,這才顯出了鮮甜果子的演化優勢,這種挑選就是最簡單的基因改良。
所以,現生的水果,絕大多數的風味都和原始(自然)版本非常不同,西瓜的原味
是苦的,哈密瓜本來水份並不多,大家都看過野草莓吧?和蛋糕上的草莓,大小
差了5倍有餘。
至於榖類,基改的幅度就更大了,在DNA定序未發明前,農業專家一直都無法肯
定玉米的原生種長什麼樣,因為差別實在太大了,原生種的玉米,種籽覆有硬殼,
也並沒有甜味,因為原玉米的甜味保存在玉米桿當中,但是只要1個基因發生突變,
改變了玉米粒的表皮結構,也改變了外觀,美洲原住民保留了這種突變玉米加以
栽種,才有了現在的玉米。
糧食和野草,差別就在一個是基改,一個非基改,中國古代有很多作物後來就不吃
了,因為太野太土,味道不好,所以就放棄了栽種,最典型的例子就稗。
稗是一種原生稻,需要的水不多,很好種,但是口感很差,在中國古代就很不重要,
所以稗官就是微不足道的小官之。當時的定位就是荒年時才去吃的緊急糧食,後來根
本就是野草了,台灣也有原生種的台灣野稗,公園、荒屋都看的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