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shun01 (老胡做13年,青沼瞬活14年)
2015-04-29 00:01:46※ 引述《jcrevecoeur (J. Crevecoeur)》之銘言:
: 桃園從2001年以來在2014年變天了,無論變天的因素是什麼,總是政黨輪替了。
: 桃園的條件有可能像高雄一樣綠化嗎?稍微比較一下:
: 1. 都多族群。閩客外省客家等主要族群無一不有。
: 2.都偏工業都市,工業區多。
: 3. 當初1998高雄市會翻好像也不在意料之中?
: 桃園剛升格,正在如火如荼地城市建設中。桃園有可能就此綠化嗎?會以什麼方式綠化?
我覺得不會,因為桃園不像高雄,反而像新北
1.高雄是高屏地區的核心城市,也是南部地區的雙核心城市之一
但桃園市境內並不包含北部都會區內的核心城市,因為北部都會區的核心城市是台北市
就這點來看,桃園跟新北反而比較接近,因為都是不含都會核心的衛星城市叢集聚合體,人口雖多,但缺乏主體性,亦缺乏文化領導力
在這個狀況下,要讓桃園綠化,可能得先讓台北市長期綠化
2.高雄市雖然一向有亟欲擺脫的工業城市形象,但是高雄市的工業產值始終不是第一,相反的,台北縣才長期盤據全台工業產值第一的位置直到本世紀初才為桃園所取代
嚴格來說,高雄之所以會給人工業城市的形象主要是因為高雄的石化鋼鐵造船等重工業占工業比例偏高並製造了大量汙染
換句話說,桃園並不存在工業城市轉型的問題,比較存在衛星城市集聚體轉型的問題(比方說交通設施不足)
另外,高雄的城市轉型經驗真的成功嗎?這點其實連綠營自家的想想論壇都在質疑了...
http://www.thinkingtaiwan.com/content/3938
南方青年就業困境 從巴爾的摩看高雄
全球脈動
林宏軒
發佈於 4 月 14, 2015
台灣雖然南北距離不遠,但是卻因為這種要遠不遠,要近不近的距離,造成了,巨大的產
業發展落差。除了資源分布上的重北輕南外,隱形的經濟結構,更是深深的把青年們推向
兩難的地獄。
許多高雄畢業的大學生,聊著未來的工作時,如果是直接接軌某些製造業(如科學園區的
科技產業)或是成為公務員與教師之外,尚還不需擔心。許多人面臨著被迫北上的命運,
因為在南部,許多產業相形之下極為缺乏,出版業、廣告業、會計業往往只有台北才有。
而其他企業雖然高雄有分行,但連分公司的規模都不到,若是轉調內勤,或是稍加升職都
需要往台北調動。南部青年一出生就面對著,若是要留在家鄉居住家中或是低房租以省下
開銷,就必須承擔低薪的底層服務業(大部分隨著觀光或餐飲而生)。或是前去北部發揮
跟自己所學科系有相關的行業,但是承擔高額的房租。
儘管1990年,林強的《向前行》就已經唱出當時區域發展不均的問題,二十五年過去,不
僅沒有改善,這類南北失衡的狀況更加嚴重。南部的「都市」儘管有類似都市的天際線,
卻無法承載足夠的就業人口。當初,把台北打造為政治文教中心,隨著台灣的服務業轉型
,金融、行銷、廣告等行業在台北匯聚。高雄居民卻只能依賴製造業,而過去也乘載大量
勞動人口的製造業在1990年代開始外移至中國與東南亞,高雄就面臨產業轉型的問題。那
時,政府選擇產業轉型的方向是,觀光業。
美國的巴爾的摩也有類似的現象(Harvey,1992),巴爾的摩的「內港」,過去是重要的
港口。丹達克海運站(Dundalk Marine Terminal)是美國重要的入境口岸。整個城市圍
繞的水而建設。過去,馬丁路德‧金恩的民主運動,讓這個城市是重要的民主地標。在港
口城市與民主地景上,此處跟高雄相仿。
http://4fun.tw/q0i4
1973年的Dundalk Marine Terminal(圖片來源:By Jim Pickerell, [Public domain],
via Wikimedia Commons)
在產業上,巴爾的摩過去也是重要的工業城市,但是,在1973到1975年的經濟衰退,1987
到1983開始,許多新興化的工業化國家競爭,製造業工廠開始外移,工業產品也無法面對
日本和南韓產品的削價競爭。伯利恆鋼鐵造船(Bethlehem Steel shipyard) 更是在
1983年關門。聯合化學廠留下了大量的土壤汙染後,也倒閉而去。高雄也是面對類似的問
題,製造業外移,但是舊有的汙染,卻仍染使這塊土地承擔痛苦的後果,卻無法解決失業
率的上升。
但是,政府採取的方式卻是炒作港灣廣場、增加各式各樣的民族風味嘉年華,伯利恆鋼鐵
造船公司原址被改建成小艇船塢、遊艇修理廠和大型商業辦公複合建築。各種展覽和觀光
狂熱發展。但是,到2000年為止巴爾的摩流失五分之一人口,城市失去超過一成的工作。
該城市迅速變成全國倒數五大貧窮城市,具高中以上學歷的成人失業率是49%。而這些都
掩蓋在港灣廣場、馬里蘭科學中心、國立水族館、會議中心、內港船塢的繁華之下。
高雄不也是如此?相較於北部地區青年失業率11.9%,其中廿至廿四歲年齡層失業率為
12.4%。高雄的總青年失業率自2011年的12.4%至2012年的14.7%,不斷的上升。然而市府
努力興建國際會議中心、水岸輕軌、流行音樂中心、新圖書館、遊艇中心。帶來的似乎只
有舉債,增加的就業人口多為低薪的底層服務業,而製造業大量外移,路竹科學園區發展
不及南科,甚至使高雄更難就業。
高雄長期承擔製造業污染的傷害,等到傷害造成,我們面對的卻是外移的產業和和龐大的
失業率,離鄉背井,成為這一代高雄人共同的記憶,台北的高昂房租,成為高雄人共同的
傷痛,而高雄留下的,除了一批批遊客,還有什麼呢?或許巴爾的摩的例子給了我們很好
的借鏡。
Harvey, David,〈聯邦丘觀點〉(A View of Federal Hill ),《資本的空間》(
Spaces of Capital: Towards a Critical Geography),王志宏,王玥民翻譯,2001,
Routledge(台灣由群學出版)
對了,最近的巴爾的摩發生了因為警民衝突造成的暴動,還被迫宣布進入緊急狀態,各位應該知道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