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合報 張升星/法官(台中市)
柯P主張在違規停車最多的熱點設置監視器,作為取締依據,甚至譏諷反對者「腦袋裝大
便」,但法官及學者則認為設置監視器取締違停於法無據,侵犯隱私權,倘若硬幹,就是
「獨裁希特勒」!這項爭議,涉及法律價值的基本辯證,值得深入探討。
在英美法概念裡,駕駛汽車並不是基本人權,而是政府的特許。既是特許,就不是單純的
財產權或自由權、工作權、隱私權等基本人權的概念所能涵括解釋。所以駕駛機動車輛須
要「執照」、停車應獲「許可」、車輛須經「檢驗」等,這些都是行政特許,並非天賦人
權。大法官釋字第六九九號解釋認為:「駕駛汽車或使用其他交通工具之自由」,亦為憲
法保障的基本人權,但又強調:「得以法律或法律明確授權之命令加以適當之限制」。兩
者立論基礎雖有不同,然而道路交通向來尊重行政機關的「判斷餘地」,操作結果實無二
致。
以監視器取締交通違規為例,芝加哥市政府從二○○三年起廣設監視器,以監視影像作為
裁罰依據,而且「認車不認人」,除非車主提出不在場證明或者證明出租他人,否則直接
開罰。該案當事人主張市政府根據監視影像逕予裁罰,剝奪聽審機會,違反正當法律程序
及平等保護原則。然而第七上訴巡迴法院二○○九年在Idris v. City of Chicago一案,
認為市政府以監視影像取締「闖紅燈」,有助降低執法成本,增加違規偵測及防止車主卸
責,符合合理標準並不違憲。
田納西州二○○八年在City of Knoxville v. Ronald R. Brown一案,也採取相同見解,
其他美國各州也採取相同立場。聯邦最高法院早在八○年代的Cardwell v. Lewis, New
York v. Class和California v. Carney等案,明示駕駛動力車輛行駛於公開道路,對隱
私權的保護期待較低,因車輛不是住所而是交通工具,難以避免公眾檢視。
我國《道路交通管理處罰條例》第七條之二對於使用科學設備逕行舉發,訂有「當場不能
或不宜」的限制,論者據此主張取締違規停車並非「當場不能或不宜」,所以指責柯P違
法。但是同法第七條之一也規定:「對於違反本條例之行為者,民眾得敘明違規事實或檢
具違規證據資料,向公路主管或警察機關檢舉,經查證屬實者,應即舉發。但行為終了日
起逾七日之檢舉,不予舉發。」換句話說,只要民眾用行車記錄器影像檢舉違規停車,警
察機關照樣可以逕予舉發裁罰。依照目前行車紀錄器的密度,對於隱私權之侵害豈不比監
視器更恐怖?但是論者卻又視若無睹,豈不怪哉?我如果當台北市長,只要努力宣導上開
規定,鼓勵民眾檢舉不法,然後發放獎金,既能節省公帑,又增加執法密度,也不必背負
侵犯隱私的罵名,如何?
不去探究法律觀念差異,只是貼上反動的標籤符碼,這就是台灣公共政策的淺薄論述。
但這次的法律辯論中,有一件事是確定的:台北市政府的法制幕僚幾乎隱形,戰力薄弱,
不知道是不是因為政治酬庸的關係?
http://udn.com/news/story/7339/881721
那些把人權掛在嘴邊的通常都是心裡有鬼
臺灣最不缺人犬團體 台灣的亂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