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楊花學運幹部 賴品魚的臉書
https://www.facebook.com/souichi0302?fref=nf
po文一:
有沒有性騷擾人被刪FB,還一直試圖要重加的八卦?
就是在說你喔大助教,自己知難而退吧。
po文二:
我被封鎖了啦,大家自己知道是什麼意思。
還有我半夜發的那篇有鎖好友,所以一定是臉書好友看到的跑去說,
我本人是沒在怕啦,但是繼續縱容這些事情的你也是幫兇。
https://www.facebook.com/albert.lee.9699?fref=ts
(↑疑似貼出加害人的臉書,該頁面已被關閉)
po文三:
我想到我常說的一些話,為什麼社運圈的性騷擾、性侵這類性暴力那麼猖獗?
因為他馬的每個人都很會論述那張嘴很會說嘛,反正都說有自己的脈絡就沒有加害者了,
永遠找不到加害者的受害者們。
=======================
評論家曾柏文撰文評論:
https://www.facebook.com/photo.php?fbid=10100370441095241&set=a.973488005441.1
073741832.37009146&type=1&fref=nf
引言
昨夜,讀到一行「性騷擾人被刪FB,還一直試圖要重加」的八卦,對當事人警告意味濃厚
。兩小時後,還在念高中的「受害者」,在版上以私密貼文,追憶了這段一年多前不堪回
首的記憶,指責對方「差點硬上」對自己造成的傷害,並稱後來聽聞「有其他受害者」時
,對於當時沒有立即挺身而出的悔憾。
截至當時,這是某個高中女生對「性騷經驗」的勇敢坦白,是其親友的義憤幫腔,以及叫
對方「閃遠一點」的警告。
但到了今早,原貼與受害者都在版上,一度都直接貼出「加害人」的臉書連結。發展至此
,瞬間升高成對特定對象的網路公審。我點到被告版面,發現竟是曾討論過一些公共議題
的臉友。從他倉皇的文字中,我讀到他的恐懼。
對照兩邊帶傷的文字,我不免心疼。
我中午分別跟兩造聊了一下,但沒有適合立場,代為討論本案具體細節。以下所寫,不代
表對本案定見。我所嘗試的,僅是從過去的記憶見證中掏選一些「可能有關的觀點片段」
,彙整成這篇筆記。
對於本案兩造與旁觀的朋友,希望這篇筆記提供一些思考的架構。對於脈絡外的路人,也
就請當成一篇札記。
▏筆記
其實,「記憶」不總是那麼可信。不只是我們對記憶的汲取難免偏頗,連記憶在形成的當
下,涉及的認知詮釋,也有許多分歧的可能。
關於曖昧的記憶,尤其是。「誰主動、誰被動?」「誰有意、誰暗示?」曖昧中的人們,
話很少說得清楚。彼此內心有浮動的感受、有晃動的知覺,總有一方患得患失,進退拿捏
不免失據。就算最後走在一起的,回頭校定起彼此記憶,也常有讓人噴飯的誤解。
何況是分道揚鑣的?
□
女生,特別是少女,當面對相對年長的男子時,有種特別的困境。當面對唐突的邀請或舉
動(例如壁咚),似乎很難在第一時間,能夠把內心好惡說清楚。
「會不會不禮貌?會不會太傷對方面子?會不會傷害自己未來?」這類承襲自主流文化的
下意識,總難免壓抑女性負面感受的表達。我聽過一些朋友分享過,她們如何在破局前,
還努力地用某些若無其事的「表演」,去緩和氣氛,彷彿這是身為女性後輩的天職。
這是許多女性的苦。
□
但在另外一方面,許多男性,也同時是這種結構下某種意義的受害者。
多數男性,常常對這種父權結構下賦予的額外權力,失去警戒。男人們常忘記,這個文化
結構,如何迫使著許多女孩付出情緒勞動,表現出你我眼前看見的可愛熱情、大方體貼。
而當男人們誤信了這種表象,不免也造成過度樂觀的誤判,過度積極的行動。
也因此,許多男生都曾經歷,「怎麼對方前幾天還好好的,忽然就不理人還封鎖」的錯愕
。當面對破局後的指控,也常有「不符事實」的憤怒,乃至於「百口莫辯」的悲情。
□
在網上書寫受騷擾性侵的傷痕經驗,能邀請親友的凝視理解,能喚醒更多人注意類似情境
,有時,也能間接警告當事人。
但如果直接點名,這完全是不同層次的事。其等用單方面的陳述,將特定對象交付網路公
審。一來,其迫使對方進入「要不要拿彼此私密記憶來公開對質」的困境,(自清壓力下
,會抖出來的種種證據,往往會帶給雙方更不堪的傷害)。二方面,也容易造成某種網路
霸稜。
嚴格來說,倘若貼文方對指控之事件無法充分舉證(而這種私密互動往往難以舉證),甚
至可能吃上「公開譭謗」的罪嫌。
決定破局者,得考慮這種風險。
□
爆料,往往容易伴隨某些「其他受害者的現身。」
這是個複雜的現象。一方面,或許被爆料者確實惡行確鑿,就等這天有人先揭干而起。但
另一方面,坦白說,我也見過某些新浮現的新聞事件,回頭改寫某些朋友認知記憶的例子
:
在我想到的這些例子中,當事者原本對某些記憶,本來也不知道要如何定義分類。但一旦
對方被公開指認為「惡」,不免會牽動一些人,產生一種「原來他就是這樣的人」的感覺
,甚而覺得「我當初怎麼這麼笨」的羞愧。為了對抗這種羞愧,他們更積極地現身,繪聲
繪影地補足故事,以「站在正確的一方」。
這其實正是許多霸凌的心理基礎。
□
當霸凌結構形成,當事人還來不及澄清(也或許不忍去抖出當年珍惜的記憶)就開始被人
肉、被幹譙、被追討、被unfriend,被投入某種百口莫辯的困境中,這絕對是一種暴力。
即便當事人確實曾在一些行為的尺度分寸唐突了些,造成對方的不舒服與恐懼。我總是很
難判斷,其比諸於此刻當事人承受的暴力,是否合於比例。
===
個人評語:太楊花學運 = 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