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只選最最重要的一個事件,應該是油電雙漲
然而民心思變是一個過程,是由很多因素、很多事件慢慢串成的
若要選最重要的因素,我反而會覺得是姚立明說的:選民結構改變
馬2008年3月選上到2014年11月投票中間,大約過了7年
依主計處的資料,2008~2014大概有106萬人往生
這數字應該代表差不多有這樣的人數沒辦法行使投票權
(不管是因為往生或雖然沒往生但因生病臥床,所以事實上就是沒辦法去投票所)
同樣的,2008~2014獲得投票權的人數要從08年第一次能投總統的人開始算
也就是1985(74年次)~1994(83年次)大概增加了325萬人....
我甚至沒把2004年四月之後才滿20歲的人數算進來,否則會更多人
當然用7年的死亡人數對比10年的出生人數是不公允的
但毫無疑問的,從08到14年,每年首投族增加30多萬人
扣掉平均每年15萬的死亡人數,差距就是15萬票
(但明年大選後首投族的威力就會下降了...因為89年龍年之後就沒有一年生超過30萬)
而這三百多萬的新選民,從小到大經歷過那些事件影響了他們進投票所的投票意向?
從2000年的政黨輪替、停建核四開啟藍綠惡鬥、02年阿扁發表一邊一國
03年sars的"誰理你們"、04年的319、凱道夜市、奧運雙金、05年高捷弊案、
06年紅衫軍、08年政黨再次輪替、金融海嘯、22K、陳雲林來台、米酒降價
09年消費券、88風災、10年簽ECFA
到連任後的油電雙漲、014、大埔事件、洪仲丘、馬王政爭、太陽花、高房價、黑箱課綱
當08年首投族(77年3月前生),這些經歷首波教改、網路起飛、國立編譯館末代學生
看著藍綠惡鬥跟阿扁貪汙而選擇馬英九,也選擇了國民黨讓它們完全執政
卻也因為SARS時的"誰理你們",在國族認同上也同樣~ 回不去了
12年的首投族,從小就在網路發達中長大,經歷了88風災、22K、ECFA,
讓馬英九的票數有顯著的下降
然而全體選民較多數人還是相信馬能靠著和中國的往來獲得實質幫助
但14年呢?
除了油電雙漲外,22K造成的影響有解決嗎?房價有平穩嗎?中國就不打壓了嗎?
ECFA有讓多數人實質獲利嗎?災害發生時的處理有變好嗎?
根據大部分的民調,14年在20~30這群首投族或著年輕選民裡支持國民黨的都頂多三成
甚至不用靠民調,問問自己、問問自己的親朋好友,30歲以下不喜歡國民黨的有多少?
絕對都是大比例的、壓倒性的差距,而且這樣的差距仍然在擴大中
試想,否決18歲投票,影響的是明年的大選嗎?
不是,是影響18年的縣市長跟20年的總統
是因此在18年不能選縣市長的學生,2020年時也不會願意把票投給國民黨
簡單來說國民黨失去的不僅僅是一年出生死亡來回差的15萬票
而是輸了整個世代 未來的選舉要看到國民黨再起也是很困難的.....
這並非民進黨或親民黨犯錯就能解決,也不是國民黨找到另一個蔡英文就能起死回生
要讓選民改變投票意向是很困難的!雖然現在網路發達資訊流通,
已經沒有過往選舉派系把持、搖旗吶喊、三台獨大時困難,但仍然很不容易改變
大家應該都知道,早期民進黨的支持者其實主要是在都會區
是KMT靠著媒體優勢,花了非常多時間,才把DPP的形象弄成好像都是鄉下人在支持
但即使到了現在,醫界、法界,支持DPP的仍佔較多數
而軍公教,多年以來都是KMT的禁臠,
甚至連連勝文那樣的候選人都能開出60萬票,就知道要改變投票意向有多困難
但,因為選民結構改變,即使是在軍公教,一句話~ 你ㄟ老我ㄟ大漢
扣掉封閉但越來越少人的軍人,大家可以去問問公教人員
尤其是年輕的公教人員,支持國民黨的還是佔多數嗎?
我自己是公務人員,可以負責的說:絕對不是這樣,根本就大比例的相反
當年復一年的教甄、毫無保障的代課,不管最後有沒有考上,那些人會投國民黨?
當擠著國考窄門、往返於補習班、K館、圖書館、不管有沒有考上,那些人會投國民黨?
更別說高房價、高生活支出、低所得造成的影響,
那些22K的父母、考教甄考國考的父母難道會覺得
對!是我小孩太不爭氣了,考不上或領低薪賴在家裡根本垃圾,害我在親友間丟臉
不是馬政府的錯,繼續票投KMT?
那些佔社會多數的藍領白領,08年時選擇馬英九,除了阿扁貪腐因素外
也是希望馬能讓生活越來越好,或能透過跟大陸的緊密結合獲取利益
12年時,較多數的人不論是基於對DPP、蔡英文的不放心還是仍然相信馬
所以還是讓他當選了
但選民結構的改變,國族認同的鞏固,才是讓馬聲望下跌的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