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轉錄網址:
http://www.appledaily.com.tw/realtimenews/article/forum/20150822/675117
2.轉錄來源︰
蘋果日報
3.轉錄內容︰
動員基本盤不是勝選絕招
作者:何明修(台灣大學社會學系教授)
基於種種理由,國民黨提名了史上最弱的總統候選人,根據國民黨在8月19日公佈的民調
,洪秀柱獲得了18%的支持率,落後於宋楚瑜的19%與蔡英文的37%。如果你是藍營的操盤
手,只剩不到五個月的選舉期間,面對這盤明顯局勢不利的棋,你要如何操作?
許多社會科學的研究指出,選民的政治意向是呈現常態分佈的形態,這意味著在單一席次
的選舉中,候選人應該儘可能地掌握中間選民(median voters)的青睞。在左與右、進步
與保守之間等諸價值對立中,採取中間的立場以取得最有利的位置,並不是源自某種相信
中庸之道(golden means)的哲學原則。相反地,這是立基於一個統計學的定理,正是因為
中間選民代表最大多數的民意,所以無論個別候選人的主觀的信念,努力營合、甚至偽裝
成為大多數人願意接受的模樣,即是最常見到的勝選方程式。
然而,現實的政治局勢遠比單純的學理推論更複雜,需要納入更多的因素綜合考量。首先
,雖然這說來奇怪的,但是可以確定的是並非每一位候選人都以勝選為最重要的目標,有
些候選人看起來是將參選當工具,著眼於其他的政治考量。要不然他們就是「選爽的」,
志在參賽,不在得獎。其次,在常見的理智與情感之較量中,不少人選擇了相信自己想要
看到的評估報告,因為這樣會比較使人安心舒服,而不願意正視那些令人不情願面對的真
相。
最後,所謂的中間選民也不是任意兩個極端立場之平均數,彷彿只要站在對立訴求的中間
,擺平事理、公道調解,就可以獲得最多人的認同。真正的情況是政治態度會隨時代改變
,原先的常態分佈也有可能轉變成為偏峰分佈。就以國家認同為例,根據政大選舉中心的
調查,在1992年,採取中國人/台灣人的認同比例分別為26%與18%,其餘則是雙重認同。
到了2015年,這個比例轉變成為3%與59%。換言之,在二十幾年前,採取一個雙面討好的
認同策略或許是最佳的勝選策略;但是到如今本土意識高漲的年代,這很有可能反而激發
大多數選民的反彈。
美國選民如何看待同性戀,也是產生了類似的轉變。在2004年大選中,尋求連任的共和黨
籍小布希總統採取了「動員基本盤」(firing up the base)策略,在各州推動將「婚姻定
義為一夫一妻制」的公投,目的在於催促右翼基督教群眾站出來投票。這個十一年前的勝
選絕招,如此已經完全失?了,越來越多美國各州通過保障同性婚姻的法案,最高法院更
在今年通歷史性的裁決,使得同志獲得完整的婚姻保障。
動員基本盤與向中間靠攏是兩套相背離的選舉策略,魚與熊掌不能兼得。面對日益高漲的
本土意識,國民黨在2000年政黨輪替後試圖調整。在2004年選舉中,連宋兩人激情跪吻土
地,馬英九更在2008年選舉時宣稱「化成灰都是台灣人」。相對於此,洪秀柱從黨內初選
時就高舉反台獨的深藍神主牌,在高中生抗議新課綱時,更聲稱要調整的幅度不夠徹底。
近來,洪秀柱與馬英九更聯手高調批評李登輝,以大中國民族主義的立場,拒絕承認台灣
曾被日本殖民母國同化、台灣人曾接受了日本認同等歷史事實。
洪秀柱的急統路線固然可以激發外省深藍的基本盤,但是對於統獨光譜中間的選民則缺乏
吸引力。為何國民黨採取了這樣背離常理的選戰策略?這是傳說中的黑暗戰法嗎?難道洪
秀柱的參選志不在勝選,亦或是她本人有特殊的情感與理智之權衡方式?仔細觀察接下來
的選情發展,答案肯定會揭曉。
4.附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