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引述《sligiho (六年級大叔)》之銘言:
: 今天要講一下歷史
: 若有錯誤的地方請大家不吝指教
: 台灣今天沉淪至此,雖然有很多原因
: 但是有個人扮演了至關重要的角色
: 在2000年以前,台灣的經濟一直很好,
: 那時候韓國經濟其實都是挑我們剩下的吃
: (這是現在哈韓年輕人所想像不到的)
這絕對是錯覺或誤會
台灣經濟在90年代初期就開始減速了
南韓在這時間點其實總體經濟規模就超過台灣了
即使1998亞洲金融風暴也沒有改變這一點
這時候經濟規模是拉開差距了,但是人均GDP我們還維持一定的優勢
政府的經濟規劃部門也意識的一直以南韓為假想敵就是
: 台灣大可以經濟力量轉型,進而成為東亞的金融重心
: 可是為什麼今天會淪落到經濟成長率要輸給東南亞國家的慘況
: 難道那時候執政的人不用負責嗎?
轉型不是那麼容易的事情,這方面政府可以嘗試開頭
但是沒辦法像計畫經濟那樣,一個指令一個動作帶動整體產業通通轉型
這些政策 大概都是官僚提出來的,而由政治人物,政客負責背書
而 不管台上是陳水扁還是馬英九,負責規劃/執行的大抵都是同一批經濟官僚
回到轉型這話題,轉型不容易,失敗率很高,當有轉移 和 轉型 這兩個途徑給企業選擇時
企業通常不會選擇失敗率很高的轉型,而會選擇更安全的轉移,或者先轉移後轉型
轉移為主,轉型為輔
而從全球產業鏈的情況來看,產業轉型/升級其實是類似大風吹 搶椅子的遊戲
除了人和和地利,還要有天時
也因此政府 輔導 產業轉型云云,大概也只是盡人事聽天命
我舉個例子,在80年代時,記憶體和半導體業的霸主 不是其他人,正是日本
也許不是技術最先進的,但是市佔率肯定是最高的
然後接下來的發展大家都很清楚了
台灣產業也不是說完全沒有轉型,或往價值鏈上游衝
至少2000以前,台灣的科技業還沒有逆向綁架全球產業鏈的能力,這樣的能力
,或者台灣是"科技島",全球科技產業重心的印象大概是2000年頭十年形成/穩固的
坦白講,政客貪汙腐敗倒還不可怕,可怕的是決策錯誤
如果要追溯的話,台灣經濟不振一是連串的決策錯誤/瑕疵導致的困境
1.90年代初期,傳統產業外移中國時其實應該採取積極管理,有效開放的策略
但是因為兩岸間的敵意高漲,變成戒急用忍,而且很明顯高估了政策的執行力
結果反而適得其反,不僅沒有擋住產業往中國外移的趨勢,反而讓這個趨勢更加
不受監管/控制
2.傳統產業外移,取而代之的,新興的高科技業不僅沒辦法提供足夠的就業崗位,
還有資本密集化的趨勢,投入3塊的資本可能只賺到1塊
3.低估人口老齡化的趨勢,特別是一般人實質薪資節節掉的情況下,生育率又更低了
這導致後續 政府就算有振興產業的企圖心,也會受困於沉重的財政壓力與勞動人口的減少
上述大概是幾個比較明顯的,其他像金融、房產政策之類的就不提了....
: 如今那個把台灣帶向衰敗的大魔王
: 還在傷害台灣的利益
: 要把釣魚台拱手讓給別人
: 釣魚台附近有多少資源?攸關多少漁民生計?
: 這些在岩里政男眼中都不重要
反串露餡了? XDD
枉費我上面認真回了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