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talk.ltn.com.tw/article/paper/959487
馮建三
政治大學與台灣科技大學可能合併的新聞,轟然天降,致使報紙頭版的小標題,都說「教
(育)部嚇一跳」。教育部是因為自己的暗示與「獎勵」,竟然奏效,因此驚訝,還是其
他原因,有待分曉。
但是,檢驗私人企業合併的成敗,站在業主的觀點很簡單,標準就是能否立竿見影,或是
若干年之後盈餘增加。高教機構不是,也不能是營利導向,則其合併的得失,怎麼評估?
日前政大與台科大的兩校聯合聲明,震驚了高教界。(資料照,記者廖振輝攝)
標準之一是,自拉自唱。根據贊成合併者的解讀,兩校聲明稿大致是說,兩校一是「頂大
」,一是「典範」,一在人文社會知名,一在理工科技見長,若能成局,可望「樹立我國
高教發展之最佳典範」。
不過,「頂大」與「典範」的說法,萬一早就是教育部與傳統上具有優勢的高教機構之共
謀,是老王賣瓜,那麼,接下來若要再賣,不就落得「自賣自誇」嗎?若真已經頂大,又
是典範,還需錦上添花嗎?假使規模大就是美,那麼以都會作為範圍,台北、新北、桃園
、台中、台南與高雄,只設六所大學,那就更為省事。
第二個標準,其實是教育部手中可能掌握的金錢銀兩。對於缺失多於優點的十年頂大計畫
,教育部檢討不足,還要加碼倍增,「擬推五年千億計畫」!兩校乃至於眼前不少國立大
學的合併規劃,說盡漂亮話是表層,未來分得千億款項這杯羹,才是內裡。
教育部不會說合併就給錢,但會發明一些指標。果真如此,合當提醒三點。一是早在十多
年前,前教育部長黃榮村就曾表示,近年來很多高教機構與學門,動輒以商業資料庫的洋
文期刊數量作為判準,是「有失國格」的作法。二是去年科技部長徐爵民的言猶在耳,他
說,「大學爭世界排名沒意義」,假使排名沒有意義,排名所經常依據的期刊等第,以及
期刊論文的發表數量,意義也不會太大。
第三點提醒也很重要。高教工會說,大學合併很有可能模糊了高教問題,誤導了視聽,致
使改革的重點,再次不在視線之內。比如,美國總統參選人桑德斯(Bernie Sanders)聲
勢直上,八成以上年輕人支持,他的政見之一就是降低學費。台灣是否應該跟進?學費及
其他議題的釐清(比如,高教改革如何促進人類進步),一定比合併與否,來得重要。
(作者為政大新聞系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