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秀柱所言甚是
讀古書可以知興衰
有一個例子,在之前服貿有被提出來過,我來幫大家回憶一下
一併對上面提到的「陸客減少影響經濟說」文章來討論
管子‧輕重戊第八十四
桓公曰:「魯梁之於齊也,千穀也,蜂螫也,齒之有脣也。今吾欲下魯梁,何行而可?」
管子對曰:「魯梁之民俗為綈,公服綈,令左右服之,民從而服之,公因令齊勿敢為,
必仰於魯梁,則是魯梁釋其農事而作綈矣。」
桓公曰:「諾。」
即為服於泰山之陽,十日而服之。
管子告魯梁之賈人曰:「子為我致綈千匹,賜子金三百斤,什至而金三千斤,則是魯梁
不賦於民而財用足也。」
魯梁之君聞之,則教其民為綈,十三月而管子令人之魯梁,
魯梁郭中之民,道路揚塵,十灸不相見,絏繑而踵相隨,車轂齺騎,連伍而行。
管子曰:「魯梁可下矣。」
公曰:「奈何?」
管子對曰:「公宜服帛,率民去綈閉關,毋與魯梁通使。」
公曰:「諾。」
後十月,管子令人之魯梁,魯梁之民,餓餒相及,應聲之正,無以給上。
魯梁之君,即令其民去綈修農穀,不可以三月而得,魯梁之人,糴十百,齊糶十錢。
二十四月,魯梁之民歸齊者十分之六,三年,魯梁之君請服。
簡單的解說,
魯梁這個地方出產農作物,
在戰國時代土地改良技術不成熟,日常生活與打仗都需要糧草,魯梁這個地方相當關鍵
魯梁這個地方還有一個技術,就是製造綈(一種厚絲織服飾)
齊國管仲派人放出利多,對魯梁的商人說,要用高價買綈這種商品
還要讓利,齊國不做綈,這樣魯梁的作綈的人一定大賺
魯梁的國君輾轉聽到了這個消息,想要拼經濟,就叫國民都去種植製作綈的相關作物
(養蠶、製絲、染料等)
十三個月後,管仲派人到魯梁(就像是陳雲林來台)
結果
魯梁城裡的老百姓簡直把他當成財神降臨,全城都眼巴巴的去歡迎他,
馬路上人潮洶湧到起了沙塵暴,伸手不見五指,
只好彼此牽著褲帶,跟著前面的人的腳步前進,
車子的輪軸都擠得上下交錯,成了一大片車陣。
然後管仲見狀
馬上發動經濟制裁
「公宜服帛,率民去綈閉關,毋與魯梁通使」
馬上由君主做範例改穿帛衣,中斷兩國來往,不跟魯梁貿易
魯梁人以為只是短暫的措施,還做著發財夢,
說不定還有製作綈的人叫國君去跟齊國下跪哩~~
經濟制裁後過了10個月,魯梁的老百姓哀鴻遍野,陷入嚴重飢荒,
就算加稅糧食也不夠國庫與國君使用
魯梁的國君終於醒悟,下令不要在種那些紡織相關物品了,改快去種米
但是種米三個月沒辦法收成
此時一單位米價 魯梁要1000錢,但是齊國只需要10錢
經濟制裁兩年後,魯梁的人民六成都投降歸於齊國了,
三年後魯梁的國君投降了
不知道中國的智囊團是不是參考了這個例子
如果是現在蔡英文上任開始經濟制裁,連總統大選都還沒選第二任就投降了
所以洪秀柱說的很對,
讀古書很重要,學知識不能偏頗一昧以為古書無用
如果我們如洪秀柱所說多讀古書,
更能知道經濟發展也不能一昧想靠中國,不要只想跟一國貿易與交流,而是要放眼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