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歷史的重複(下):政治治理的新瓶舊酒
1996年前後的幾個政治事件成為啟蒙我的起點後,我開始意識到民進黨正不斷在國
民黨化。它的政治目標並不是要開創一個新的政治模式,而是想延續並成為另外一個
國民黨,獲得類似的權力及地位。
1.
在過去不斷頻繁的政治議題中,我想強調「因為現在是民主政治,過去威權體制的
作法不能重複,以前能作不代表現在可以繼續這麼做」的主張。然而很多時候,「以
前國民黨就是這麼做,所以民進黨現在也可以這麼做」的辯護詞不斷出現。彷彿不讓
民進黨採取一些威權時代的作為,就是「不公平」的表現。
對於民進黨的國民黨化,另一種典型的辯護之詞是「民進黨有作得跟國民黨一樣爛
嗎?」這答案當然沒有。因為國民黨統治了五、六十年才到這樣的情況,民進黨沒有
這麼長的統治時期。然而,這樣的辯護卻衍生出少林足球的經典台詞:
那就再爛一點吧!
所以這二十年來,台灣的政治並沒有什麼實質的進步。民進黨的多項素質和理想一
直在向下探底,然而死忠的支持者卻一直用前面的兩種邏輯在辯護,導致出一個很滑
稽的辯護模式,那就是藉由不斷把國民黨過去的執政成績往下罵,下修標準來合理化
自己的支持。
如果民進黨只有80分的表現,把國民黨評價成70分;當民進黨整個執政脫節到只有
60分的表現時,把國民黨罵到50分不及格就好;一旦民進黨真的執政表現爛到40分,
那就再去翻各種舊案,重新將國民黨的政績罵到個20分、30分即可。這正是網路這二
十年來一直在作的事情。
舉個簡單的例子吧,2008年之前陳水扁執政的時候,他的經濟成長各項表現是和李
登輝時期作比較,各項表現都沒有突破與跨越。之後馬英九的八年情況更糟糕,這是
個一代不如一代的情況。現在網路上,標準的作法就是忽略李登輝時期,只作陳水扁
和馬英九的比較。透過修改比較標準、找尋低標的作法,來歌頌陳水扁的政績。
2.
從黨外時期到解嚴,反對陣營找到了很多的理念來批評國民黨的執政,每一個聽起
來都言之成理。也產生了要把這些毒瘤給摘除,台灣才會變得更好的想像。
然而事情的發展卻不是如此,整個歷史給了非常諷刺的答案。有些事物非但沒有摘
除,反而直接成為民進黨的一部份,甚至是核心。
現在很少人還記得,1990年代前後台灣的政治局勢是「北綠南藍」,國民黨守住鄉
村縣市,民進黨多數聚集在城市區域。在那個時代,民進黨大力批判地方派系、黑金
政治,認為這是國民黨政權的最後根基,必須加以剷除台灣才能有新的政治氣象。
可是隨後民進黨提出「地方包圍中央」的策略,開始與地方派系大量結盟,接收國
民黨游離的地方派系人士,結果導致整個政治版圖大翻轉,成為2000年代「北藍南綠
」的景象。隨後民進黨就很少大義凜然地喊說要消滅地方派系了。
許多國民黨的地方派系大量投靠民進黨,隨便舉個例子好了,嘉義的曾振農張花冠
夫婦。比較1990年代民進黨如何批判曾振農和嘉義的政治、到了2000年代開始接受張
花冠的位置和推舉她出來選縣長(但國民黨在嘉義更早投靠的是陳明文,陳明文跳槽
到民進黨本質就是地方派系政治鬥爭的結果),就可以深刻感受到民進黨何以不再批
判地方派系。同樣的情況也出現在許多其他的面向上,比如說之前我提到的家族政治
、關係政治等等。
我一直在反對這種歷史的重蹈覆轍,但是對很多人來說,他們要的只是主子換個人
,而不是民主政治的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