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引述《oftisa (oo)》之銘言:
: 自由經濟下只要看到別家工資高,自家工資低自然就會換工作了
現實並不完全是這樣,很多人都具有僵固性,因為跳槽會有摩擦成本而且是沉沒成本,
有的是人明知道跳槽可以有比較高的薪水仍寧願留在熟悉的地理與人脈環境中...
看看都更中的釘子戶們,除了有些是想榨取更好條件之外,也有些是真的不想改建,
明明都更可以讓同一塊土地有更好的利用,提高個人與社會總體利益.....
即便在資訊完全透明的自由經濟市場,只要還有摩擦成本存在,
基本工資還是可以有一些角色存在
1.汰除大材小用的企業行號,逼員工轉型(進修與職業訓練)至對社會有更高貢獻的產業
人力資源也是一種社會資源,只要社會上還有工資福利高於基本工資的職缺存在,
讓低於基本工資的人力轉移到這些職缺可以提高社會總體利益
2.對於工資較高的產業資方來說,從低人力利用產業轉移過來的人力使的勞力供給方
人數增加,工資下降,可吸引新的投資者進入該產業提供更多工作機會
當然這也讓原先在高薪產業的人被減薪,結果是趨近平均數,降低受薪者間貧富差距...
3.解救無法汰除(全改進口)的產業血汗勞工
當某個產業不能委由外國代工再進口(如服務業),甚至被社會用道德倫理枷鎖集體剝削時,
最低工資的提高等於是由政府代理整個行業對社會議價,
這部分增加的成本最後將反映轉嫁到末端價格上漲而由消費者來承擔,
也是有降低貧富差距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