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錄] 張宇韶:「國民黨保守政治」的起源與衰敗

作者: tony121010 (我是來亂的)   2017-04-10 10:23:44
1.轉錄網址︰※超過一行請縮址,若為BBS他板文章可免填※
https://theinitium.com/article/20170406-opinion-changyushao-KMTideology/
2.轉錄來源︰※超過一行請縮址,若為 他板文章可免填※
端傳媒
3.轉錄內容︰
張宇韶:「國民黨保守政治」的起源與衰敗
太陽花學運與公民社會的崛起,對國民黨政治殺傷力有多大?
台灣在邁入公民社會後,自由進步的公共議題往往是媒體或輿論關注的焦點。這些議題含
括的面向十分廣泛,但多涉及轉型正義、人權的尊重與社會資源重分配等內涵,這包括對
二二八事件的探討、白色恐怖的責任追究,以及國民黨不當黨產的追討、同志平權與「一
例一休」等政策的具體實踐;反服貿╱太陽花學運╱國民年金改革則是着墨於機會均等的
最佳詮釋。
面對社會轉型與集體意識變遷的過程,國民黨選擇的是刻意缺席或極端抗拒的立場;·除
了個別立委的主張外,黨中央幾乎持全盤反對民進黨各項改革方案,甚至在一例一休與公
投法等政策中出現邏輯矛盾或是玉石俱焚的操作(在提案階段國民黨黨團本主張兩例與下
修公投法門檻)。
這個現象更可從近期國民黨黨主席選舉過程中,多數參選者的言行與論述主張中看出端倪
:其政黨角色一夕之間竟由「掌權者與加害者」轉換成了「被剝奪者與被害者」。除了「
政治追殺」或是「要尊嚴」等說辭外,卻無力提出與之抗衡的替代方案;政治論述不僅蒼
白無力,對其所存在的正當性與歷史意義,亦刻意選擇「缺席」或是「不在場」的消極態
度;由於恐懼變化的後果,因此選擇回溯過去執政時期的「美好年代」或經典傳統,並將
之反過來變成對支持者或選民的允諾遠景:面對主張變革與進步的社會力量,除了以「正
統╱異類」、「道德╱非道德」、「精英╱民粹」、「秩序╱混亂」等二元對立的態度回
擊外,其實已經空無一物。
歷史制度主義與保守主義的思維
國民黨何以如此?
在剖析「國民黨們」的內心思維與行為模式時,恐難只分析單一個案或某政治人物言行,
而是應將其視為特定時空背景或社會演變下的「歷史現象」。因此,從歷史制度主義銳利
地切入,國民黨有着「路徑依賴」(path dependency)的制度發展軌跡。此外,透過對
國民黨「組織模式」與「意識形態」兩個軸線的梳理,保守主義將是打開這個厚重門檻的
重要鎖匙。這些將有助於我們理解當下「國民黨們」所捍衛或抗拒的利益分配與價值體系
的深層因果。
歷史制度主義強調「制度遺產」的影響,認為必須從「整體的視野」關照歷史—社會體系
的變遷,故其強調的前一段歷史對下一段「制度變遷」所產生的作用。
歷史制度論者乃特別重視「歷史」因素的作用。其將「制度」定義為「鑲嵌於政治或經濟
的組織結構中的正式或非正式的程序、慣例、規範或傳統」。一旦制度建立之後,就會對
行動者的行為與政策的制定產生影響,大部分的行為與政策將會出現「路徑依賴」的效應
。換言之,在這個理論中,人的理性選擇是鑲嵌在這個歷史情境或是制度環節中,成為其
進行政治行動的背景或是參考,延續而來轉變成某種行為特質或是政治文化。
至於保守主義,根據海伍德(Andrew Heywood)所著《政治學的關鍵概念》一書定義,意
味一種想要保存現況的欲望,表現在對「改變」抱持抗拒或至少懷疑的態度。保守主義的
思想常被認為只不過是一種統治階級的意識形態。因為保守主義者常宣稱必須拒絕改變,
所以有論者認為保守主義為現狀的存在提供了正當性,並且維護統治團體與菁英的利益。
保守主義認為人類在道德與智慧上都不完美,都是試圖尋求安全;而只有傳統、權威與共
享的文化可以提供人類這樣的安全感。
簡言之,對保守主義者來說,現狀與秩序是「本體論」,傳統的權威與道德是維繫既有世
界運作的價值觀,政經資源是由精英團體透過「由上而下」的途徑進行分配。
新傳統主義的組織特性
國民黨與共產黨都淵源於列寧主義式的革命政黨,因此存在組織運作上的同質性,魏昂德
(Andrew Walder)就以「新傳統主義」(Neo-Traditionalism)與「組織性的依賴」描
述兩者「現代與前現代」的組織特性。
「新傳統主義」所謂的「新」,意味具有韋伯式的科層等級與分工機制,以及民主集中制
的特質;「傳統」則是指涉「用人唯親」的人身依附關係,藉由經濟利益的恩庇換取政治
忠誠,而非基於能力和制度的現代化方式。差異在於中共透過「單位所有制」遂行計畫經
濟的分配模式,其組織性依賴與社會控制更甚於國民黨。
具體來說,國民黨過去在大陸時期的統治本質就是「新傳統主義」的具體實踐。在黨─政
─軍體系之中不僅發展出 CC 派(中央俱樂部派)、政學系、中統、軍統、孔宋家族等近
親繁殖或細胞分裂的「系統」,彼此存在社會關係網絡與資源分配的競爭關係。除了黨政
體制內存在着各單位之間「橫向」的利益爭奪外,就連中央—地方之間的關係仍存在嫡系
與非嫡系軍閥之間的複雜關係。
在抗戰爆發前夕,國府的政權版圖是由南京中央政權與包括西北軍、桂系、滇系等地方割
據勢力所維繫的「權力平衡」治理結構。這種奇異的治理模式除了是既得利益的結合外,
同時鑲嵌着血統的關係網絡與正當性。舉例來說,國府的海軍向來閩系人馬所掌握,國府
曾嘗試由「雷電學校」在「海軍的黃埔」的思維下,稀釋閩系的影響力。最後雷電系仍敵
不過政治鬥爭,隨着大陸失守、閩系將領投共,國府來台之後才能完整掌握海軍系統。
延續派系政治鬥爭邏輯的後遺
對國民黨的組織利益的社會與政治文化,台大教授陳翠蓮引述美國歷史學者易勞逸(
Lloyd E. Eastman)的觀點,值得參考。(註一)易勞逸從中國式社會特性與政治行為分
析了國民黨政權政治文化:來自中國社會傳統的身份取向、權威╱依附模式,在政治上成
的特定模式:
「國府官員爭取官職只代表個人的成就,普遍欠缺公共性與責任感……政府官員不以公共
利益為目標,反而將大多數心力放在權術、手段,又因為依附權勢人物,注重人際關係網
絡的經營,形成宗派主義、派系鬥爭。因此,在中國,所謂的革命的意涵僅僅是打垮對手
,獲得政治權力,而非帶來新的意識形態或是政治成就。更重要的是,國民黨人將人們對
政治政策的批判,都視為對其權威的反抗,政治領域中無法存在討論空間,批評者、政治
對手將遭受強力壓迫與報復……」。
即便易勞逸所分析的時空背景是國民黨在大陸掌權階段,但將其移植到國民黨在台的統治
模式,依舊得到令人怵目驚心的現實感。
國民黨撤退來台後,為了杜絕黨內政治鬥爭推動黨務改革,但是在「制度慣性」與「路徑
依賴」的鎖入效果下,始終脫離不了「人身依附—組織性依賴—利益分配」的派系政治鬥
爭邏輯。
這可從蔣介石時期土木系、親美派、太子黨等系統與人馬之間的明爭暗鬥;後蔣經國時期
的主流╱非主流的政爭;李登輝時期新國民黨、集思會、李—連—宋的恩怨情節,直接導
致新黨、親民黨與台聯等政黨的出走,也導致國民黨的分裂;若再加上馬英九執政時期的
馬王政爭、朱立倫換柱風暴,以及目前黨主席的鬥爭,都具有邏輯的內在一致性:個人的
政治利益凌駕在國家、社會利益甚至政黨之上,擁有鮮明的私人化色彩。
這些政治鬥爭的背後,究竟維繫什麼樣的「國家—社會」的既得利益呢?
一直以來,國民黨的其政黨文化與組織慣性都是「扈從體系」的混合,亦即透過其政治權
威與壟斷式的政治權力,再加上龐大黨產所進行的資源分配模式,利用「特許行業」橫向
整合民間的工商團體與社會組織,同時垂直控制了地方派系,並賦予其掌控地方農會、漁
會、水利會的特權;簡言之,在垂直與橫向的交織控制中,構成了國民黨統治的正當性;
即便民進黨全面執政,也難以撼動這個政經扈從結構,這可從今年全台各地農會改選的結
果得以證明。
上述的政經利益,若再結合2008年以來北京在所採取的「經濟讓利」中的「政治資本—代
理—經濟資本」的運作模式,遂成為太陽花學運與新的社會集體意識批判的對象。其中,
最強烈的保守主義符號——「買辦」(comprador)——又貼在國民黨身上,只是這次提
出者不是當年煽動革命的共產黨,而是台灣公民社會中的行動者。
太陽花學運與公民社會的崛起,對國民黨政治殺傷力有多大?歷經2014與2016年兩次選舉
的重挫,迄今都難以回復;在民進黨執政窘境下,國民黨的民調與社會支持度依然在谷底
盤旋。諷刺的是,面對社會進步力量的改革聲浪,高層不僅站在群眾的對立面外,更拒絕
反省與改革,其中更穿插了換柱風暴、開除黨籍立委與黨工、本土派與外省掛的路線鬥爭
、批判馬英九歷史地位等「黨內互打」與「內鬥內行」的宮廷劇情,延燒到近期黨主席選
舉。面對這些狀態,研究台灣政治發展的朋友曾經感嘆:「國民黨始終覺得自己太委屈,
但問題在於自己太活該」。
封閉意識形態的三個層面
除了既得利益與組織慣性外的觀點外,保守意識型態與價值體系提供不同的思考點來解釋
這個現象。
一方面,意識形態與論述體系則是支撐威權政體的「上層建築」。對國民黨而言,這套論
述架構本質是套龐大且封閉的「後設敘事」。直言之,這套論述毋須證明前提是否正當或
是符合經驗法則,但只要與之違背那必然是錯誤或是謬誤,並且由掌握政治權力的領導階
層來判定。
另一方面,意識形態則具有高度政治社會化的色彩。包括了塑造政治正當性、界定社會秩
序與價值、壟斷文化道德的話語權、啟動政治動員等功能;消極來說,其目的則是建構政
治神話、進行國家與個人崇拜或打壓排除異己政治勢力的權力工具。
國民黨意識形態的第一個層面是所謂核心論述,乃由「孫文學說」與「三民主義」的政治
哲學所構成,建構了國民黨所認知的世界觀、歷史觀與政治信仰,不僅勾勒了政治遠景,
同時也提供了「軍政—訓政—憲政」的實踐步驟。與之相符,則是總理路線之繼承人,與
之相左則是黨國公敵。
第二個層面是由儒家思想所構成的道德價值,將價值係簡化成「是╱非」、「忠╱奸」、
「善╱惡」的絕對化思考,因此潛在性構成區別「我╱非我」的政治符號化的性質。換言
之,壟斷了道德詮釋權,就可將自身列於語境上的制高點,置於「是、忠、善」的「前詞
優勢地位」,將異己置於「非、奸、惡」的劣勢角色。
國民黨向來以「漢賊不兩立」的立場與「精英者」自居,對其挑戰者或異己者冠以「匪寇
」或「亂臣」等負面符號,這體現在「國共內戰—共匪」、「黨外勢力—三合一敵人」與
「公民社會—民粹」等的定位邏輯。此外,儒家思想的本質具有鮮明的「等級」與「父權
主義」(家長制)的色彩,這更構成了威權領導、黨內組織、社會控制資源分配的合理化
的憑藉。在典型的儒家思想中常有類似的內容,特別是三綱五常五倫的道德規範(註二)
,最具有這種等級秩序的內涵。
第三個層面是各類的政治神話。為了進一步前述的抽象的政治價值與道德教育鑲嵌於政治
社會過程,必須進行簡化的神格化的政治加工工程:這又可分為「領袖」、「正面人物」
兩種類型。領袖神話其目的則是淡化獨裁面貌,透過民族氣節、忠君愛國或親民形象達成
此一效果,其中以蔣介石為最;正面人物則是扭曲、誇大或虛構史實,透過建立政治典範
與複製效應達到;白馬吳鳳、南海血書中的阮天仇與各類飛向白青天的反共義士屬此類型

在民主化與多元社會的趨勢下,政治神話不可避免面臨「解構」與「去魅」的後果,但是
在國民黨內部仍有高度的票房與需求,這可見於吳敦義宣布參選黨主席的「經國先生紙條
」與「義無反顧」的文宣。
沒落貴族的囈語
2012年之後,台灣的政治板塊有了深刻轉變。政經秩序劇烈變化下,社會集體意識出現了
新面貌。政黨惡鬥引發政府失能與政治失靈;代議政治的疲乏下,新民粹或審議式民主呼
聲日漸崛起。
社會集體意識的崛起,成為台灣公民社會運動的土壤,在群眾的反省批判中,直接反噬國
民黨長久經營的中國正統文化價值體系。太陽花青年所接受的政治社會化內涵,多為民主
化之後發展出來的新世界觀、國際觀與歷史觀。有別於國民黨威權時期的黨化與意識形態
教育;新的公民與社會價值,建立在民主人權、多元文化、本土意識,以及國際關係的整
體結構中。
面對民進黨全面執政以及新興的社會力量,國民黨的反應十分蒼白且難以適應。由於社會
處於劇烈變遷的過程,價值新舊交替,國民黨們因「社會失範」所引發的焦慮感甚為嚴重

國民黨政治精英無力建構新的論述,因此只能反對政經秩序與價值體系的轉型或改革。特
別是猛然意識到自己是改革對象時,猶如溺水者或陷入流沙中的人般驚惶失措,拾得的浮
木或最後幾根稻草自然是「美好年代」的政經秩序與價值體系。旁人善意提醒這一切可能
人去樓空或塌陷,但沒落的貴族卻囈語般守着自己的道統與神話。
(張宇韶,東吳大學法律系兼任助理教授)
註一:重構二二八,陳翠蓮,頁23。
註二:「三綱」是指「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要求為臣、為子、為妻的必須
絕對服從於君、父、夫,同時也要求君、父、夫為臣、子、妻作出表率。它反映了封建社
會中君臣、父子、夫婦之間的一種特殊的道德關係。五常「五常」即仁、義、禮、智、信
,是用以調整、規範君臣、父子、兄弟、夫婦、朋友等人倫關係的行為準則;「五倫」即
:「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婦有別,長幼有序,朋友有信。」
4.附註︰
這篇其實把國民黨的現況講得很清楚,現在不論誰當選黨主席,基本上還是無法改變KMT
已經腐朽的政治體系,不過對於他還能撐多久就要看DPP爭不爭氣了。
作者: godispower (親愛的 .別鬧了)   2017-04-10 10:35:00
說來說去就是利益問題丫!
作者: takase (............)   2017-04-10 10:39:00
"國民黨始終覺得自己太委屈,但問題在於自己太活該"
作者: orzmaster (哈榭爾)   2017-04-10 11:04:00
講得很留情啊,具體的形容,比較像是納投名狀式的黑幫組織
作者: dearluna (親愛的露娜)   2017-04-10 11:14:00
只會跳針被羞辱要尊嚴 呵呵國民黨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