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www.facebook.com/kookisky/posts/1917996968226477
吳敦義當選中國國民黨黨主席,蔡英文跟民進黨的壓力就來了。
統獨不是黑白二分,是光譜漸層,是相對比較而來的。在一中同表的洪秀柱面前,蔡英文
甚麼都不做,就顯得很獨。
如今洪秀柱時代結束了,吳敦義回來談一中各表,說白了就是「現在不會統,以後管他去
,跟中國關係好點,賺錢最重要。」這種觀點,稱不上尊嚴,但對許多人來說,錢不夠多
更沒尊嚴。這立場一直有市場。
蔡英文反覆提的「台灣前途由2300萬人共同決定」,是個殼子,因為甚麼叫「共同決定」
?住民自決?公投?民調?選舉結果?共同決定的「具體執行方法」沒講,就是空的。
蔡英文跟民進黨的立場,其實是「維持不被統一的現狀,緩步本土化」。這跟獨派期待的
獨立速度,相差甚遠。
從自由廣場、蔣介石銅像的爭議來看民進黨的態度,是非常被動的。能不碰就不碰,被獨
派推一把,就往前走一點點。
把蔡英文跟吳敦義的統獨光譜放在一起,差距拉近了,吳敦義顯得沒那麼統,蔡英文顯得
沒那麼獨。
當統獨無法成為政黨氣勢的決勝要素,民生經濟的重要就被凸顯,這時候,執政黨是防守
方、被檢驗方,在野黨的優勢較大。
在重視個人形象的總統pk賽,吳敦義2020沒有勝算,但他可以帶動中國國民黨地方氣勢。
2018的縣市議員選舉,民進黨會很吃力,原本打著如意算盤,想要讓新生代出頭選議員,
現在會陷入苦戰。
中國國民黨雖然氣勢稍微回升,但台灣人的本土意識逐步成形,青壯世代大多也不會回去
支持,最大得利者會是第三勢力。更精確地說,第三勢力M型化趨勢會更明顯,時代力量
跟柯文哲得利最大。
在第三勢力M型化中,獨派要避免邊緣化的困境,得要將關懷視野拉廣,用勞動權益、性
別平權、居住正義、環境保護、青年發展、教育改革、原民自治等等議題來深耕、穩住陣
腳。法理台獨不能放棄,但得要接地氣,求活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