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引述《kabor ()》之銘言:
: 說到這個
: 很多歌曲都有我過宋詞的內容
: 像是相見歡出現在獨上西樓這首歌
: 水調歌頭出現在我國愛國歌手鄧麗君所唱的但願人長久這首歌中
: 宋朝李清照的一剪梅出現在劉文正所唱的卻上心頭
: 這些都是富有我國古代優秀文學作品的痕跡
: 台灣蠢吱居然想廢
: 真是亡國
→ luuva: 唱這種東西唱十幾年 難怪一出東亞沒幾個認識
卡波兒跟你說的東西其實是一半一半
什麼叫一半一半
先離題一下 談談中美
美國唸的文學作品 算到莎士比亞也才大概六百年
中國的則有五千年(?)
不過時間久的不一定就贏
就娛樂來說
美國有《莎翁情史》、《阿瑪迪斯》、《珍愛來臨》、《璀璨情詩》等等作家傳奇電影
中國倒是沒有足以匹敵的《李白傳》、《杜甫傳》、更不要說古代的音樂家傳奇之類
文學作品各有所長 比幾梯退幾步其實意義有限
我們真正需要的,不只是國學知識的枯燥訓練、背誦,
而是意念的傳達
是文學材料的再創造、再翻新
我們需要讓文學、文化結合更多的媒體
讓我們的文化能夠傳遞新的精神 這不只談文學 更包含地方的生活文化
最近看到的優秀範例 有《台灣bar》、《通靈少女》、《花甲少年》
《台灣bar》用幽默輕鬆的方式詮釋台灣歷史
《通靈少女》介紹、傳銷台灣靈媒文化
《花甲少年》可以說是台灣版《少年維特的煩惱》
這樣說好了 我們的學校教育 只有文學、文化的骨幹 卻沒有發揚光大的途徑
於是我們發現很多好東西常常走不出去
我們學的文學作品永遠只能是島內的文學作品
要說是孤芳自賞 也許錯怪了島民 鎖在籠子裡也不是一天造成的
可是李安為什麼一出國 就能成為國際大導演?
台灣的教育絕對從根基上出了極大的問題
這也就是之前所說的 傳達
我們的教育從來不注重傳達 我們永遠都在比誰能背上多少句子
那些喜歡胡思亂想、說話天馬行空的同學 大多慢慢消失在時間的洪流中
我們則永遠扮演進京趕考的戲子
演一齣進京趕考的戲給那些喜歡背誦的長輩們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