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home.gamer.com.tw/creationDetail.php?sn=2249441
巴哈上很久以前的舊文章
談論關於韓國的遊戲製作產業
原PO發現了一些些實用的觀點 但是說真的觀點太表面 太膚淺了
根本沒看到真正的底層
也正是因為台灣的人民觀點 不論上下總是這麼膚淺 所以才會迷失發展方向
台灣遊戲業的發展困境 基本上可以套用到各大慘業去
基本上可以歸納為四大主因
1. 人才培育的錯亂
2. 本土消費市場的不支持
3. 經濟支援的不到位
4. 管理階層流動的群帶僵化性
至於巴哈原文所提到的那套很炫的方法
說穿了 不過就是個很炫的 "SOP生產線式大量生產方案"
這種生產線手段 製作"大東西"很厲害
但是實質內容就不見得
而這也確實反應出 韓國泡菜由系的特色
"畫面一直很厲害/大手筆 但遊戲內容很單調"
這種生產模式在OLG這種膚淺的商業市場中 確實很適合
因為能快速量產大型OLG 所以反應出的就是韓國OLG產業的爆強
但是對於講求深度的單機遊戲 就會顯得幼稚 這是美日的天下
而對講求輕巧靈活的行動市場來說 會變成牛刀 這是中國的長處
-
1 人才培育的錯亂
除了表面上的廣設大學造成的教育需求混亂以外
真正的底層的原罪在於
「"偽善"的教育評鑑造成的教學失能」
台灣的大學教育評鑑 從頭到尾就是一套基於偽善思維的KPI制度
在這個偽善的KPI裡
把各項標準要求的很完美 並定出苛刻的罰責
以為只要訂出一個完美的目標 就能達成完美的結果
實際上卻完全不考慮 執行者(學校 尤其是學生)能不能有效達成這個目標
白話的說 就是"好高騖遠 眼高手低" 沒那個本事 卻說那個大話
這個問題在國軍中尤其常見
上級指揮官只懂的空口提出不切實際的理想目標
而對於實際執行方法卻隻口不提
甚至最終擬定出的方法本身亦不可行
這種只講目標 不提方法的"紙上談兵論"
正是台灣”書生治國”的原罪
最終的解決方法不外乎就是"造假"
做出一個假的績效以滿足上級虛偽的完美要求
而在學校教育中這個現象最典型的弊病就是
"期末成績"審查
在教預部的教育評鑑中
只嚴苛的要求每個系的每一科的"期末及格率"
卻完全不管實際上的教育品質
結果就是
既然教育部只注重表面上的及格率的話
那麼教授自然就大辣辣的把那些成績不合格學生 全部放出來
反正 教育部只注重"表面上膚淺的統計數字"
對於學校 對於教授來說
讓大量的瑕疵商品(學生)充斥在市面上
對自己的薪水 甚至是評鑑成績都不影響的話
那幹嘛要嚴格把關跟自己過不去
而且
嚴格把關的下場反而是 讓自己的評鑑成績下降
這種損己又不利人的事情又何必要做
以前我在課堂上的時候
合理標準應該要當掉80% 善良一點也該40%
最後 我只選了20%不到
但是最後送出去 被許可的當掉名單僅5%左右
對我來說 畢竟就只是兼課而已 所以我也沒必要干涉上層決策
而且
上課太過於斯巴達的下場 (而且我對教室衛生秩序很重視
就是我本人的課堂評鑑問卷評價聽說非常淒慘
所以 下學年直接就被冷凍
(按照大學生幼稚的心理狀態 碰到討厭的老師 無非就是全部選差評就好
雖然我對那成績也不是那麼在意就是
所以 打從一開始
教預部就強壓著學校放出良率不佳的瑕疵品(就我來看良率約20%)
自然的 就業市場就會充斥的一堆的劣質商品
而用劣質原料當然做不出好的產品
以我的經驗來說
在工學院內 [成績單上"實作類"科目平均不到80的表示良率不佳]
這種人就算試考科再好也沒用 除非之後他的工作就是考科死背性質
這是個很實用的工程師用人標準
在大學成績單上
[實作選修不到6科 平均成績不到80的人 基本上無須採用]
選修少 代表沒有相關熱誠
成績低 代表實際理解不足 只會死背不會運用
而80也只是表面成績 換算回來 原始成績大概只有60
(我自身大學時的術科成績 就算是完全不寫作業的狀況
期末時大約也是90分 至少85的水平
因為 基礎水平實在是超越班上平均太多
要是把我成績降低 會直接導致一堆人必須被當掉)
-
2. 本土消費市場的不支持
韓國人民有個特色 那就是眾所皆知的"團結"
韓國雖然沒有像中國一樣的實施直接性的市場商品壟斷政策
但是 民眾端卻會自發性的實施商品壟斷
雖然說 我覺得這種團結 已經趨近於一種"奴性"
[我只能選韓國 不能選其他人]
以手機來說
iPhone 就因為在韓國市占率太低 導制退出市場
韓國本身特殊的同仇敵愾的民族心理
導制外來品牌無法在韓國扎根 形成特殊的自我封閉市場
而這樣的封閉市場對於企業品牌研發來說 是極有利的土壤
而台灣則完全相反
一來是 台灣的商品競爭力本來就弱(起步晚當然弱)
二來是 在經過228與白色恐怖 和各式各樣的黨國利益分贓集團之後
殘存下來的人民 基本上都沒有什麼所謂的"含淚購買國貨"的民族意識
也就是
對台灣人民來說 購買MIT的商品 並不會讓人民覺得光榮
所以
在商品先天品質不良 後天人民又不擁戴的狀況下
企業品牌的研發就陷入了惡性循環
因此
掛牌/代理 各種短線的快速經營手段 成為了顯學
所以並不是產業不研發 而是研發是明顯的死路 因為這已經是個腐敗發臭的環境
雖然老板捨不的燒錢確實是重要主因
而不研發的自然而然的下場就是 慘業實力越來越弱 產品越來越沒競爭力
-
3. 經濟支援的不到位
自古以來就知道 就算是人民再怎樣的支持 研發這檔事就是燒錢
而且完全沒有成功保證
而台灣的政府對於企業研發並沒有特別的經濟支援保證
雖然表面上的理由是 避免圖利特定廠商
但實際上只是純粹因為公務人員的"無能怕事"而已
由一群無能的人負責掌握公務 這是何等的國家悲哀
而韓國就很不一樣 是完全無條件的把國家資本貸款給財閥
讓財閥放手去燒錢
畢竟 韓國一直都是"財閥治國主義"
台灣過去確實也有支持過特定產業 例如汽車
但是很不幸的
一來是選錯了對象
因為黨國利益集團因素 選到了一個扶不起的阿斗 沒錯就是你"裕隆"
二來是選錯了產業
選到了一個極度重視"基礎研發"的深度產業
簡單的說 又是犯了好高騖遠的迂腐毛病
書生治國弊政再添一窗
實際上來說 台灣根本不該研發汽車業
因為這是個非常高難度高深度的精緻產業
引擎本身是一個非常精緻而複雜的科學 光是這一點就難以突破
沒有基礎實力的國家 貿然跳下去做的結果就是 "東施效顰"
淪落為一個可笑的四不像
而政府的金援也完全是肉包子打狗 有去無回
機車業或許還好一點 但引擎技術仍然是硬傷
-
4. 管理階層流動的群帶僵化性
韓國裙帶資本主義非常嚴重
基本上國家不只是經濟 連政治都是由財閥所壟斷的
而台灣其實也差不多
但韓國的壟斷財閥至少有一點正常思考能力
而台灣的這些"權貴" 就完全只知道如何保全自己的地位
因為業務因素
我接觸過不少中央單位的案子
在裡面我看到的是
上層已過時的老人 只會不斷的提出錯誤的意見與方針
而仗著這些老人的名聲與地位 這種錯誤的策略卻往往會被優先採用
而底下的單位 往往為了利益自保 並不會提出真正最有效 根本道位的解決方案
也就是還要"留一手賺"
在這種上下交相賊的環境中 才是真正跟本性的致命因素
「腐敗」
如同清朝末年一般 各個產業都充滿著"慈禧妖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