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識自古以來就是一種特權,和階級密不可分。現在台灣表面上雖然沒有皇親貴族,但誰
說沒有階級之分?
這一串的討論從胡適起頭,後來又有人搬出柏楊,還真是精彩熱鬧。不過許多參與討論的
網友似乎沒有注意到,不論胡適還是柏楊,他們所提倡的白話文其實都著重在寫作表達上
並沒有說要將文言文從教育中拿走,更不要說反對大家可以閱讀理解文言文了。
別忘記全世界所有的語言文字都可以區分為「書寫」和「閱讀」這兩大塊。
舉例來說,政黑100位網友裡面有幾人可以讀得懂紐約時報的一篇評論文章,舉手一下好
嗎?超過50以上應該沒問題吧。那麼,有誰可以用英文寫一篇評論文章呢?任何議題都好
大概剩下不到10人。書寫和閱讀的難度,根本天差地遠。
回到原本的爭議,文言文到底有沒有用?就不要說現代了,即使在古代,文言文對絕大多
數人來說,大概一輩子也用不到。想想,即使在相當近代的清朝了。中國的文盲還是超過
九成,他們自然不會文言文。結果呢?他們有活不下去了嗎?當然沒有。不光是這些人自
己,他們的子女、孫子女,大概也有九成還是文盲。所以,老爸老媽種田一輩子,兒子女
兒多半也種田一輩子,孫子輩也差不多。這就形成了農民的階級,他們完全不需要文言文
現在來看看剩下那10%,父母自己做官,至少也是經商的,他們會如何教育自己的子女?自
然是從小就請私塾教授來學認字。他們的子女長大後,多半也是做官或者至少去經商(或
者就成為私塾教授)。階級就是這樣世代承襲下去。你說文言文對他們而言有沒有用?當
然有用。有網友說,文言文用來拍皇帝、上司的馬屁,這話也不算錯。文言文的眾多功能
裡面,也包含這項,但不限於此項。經商的在外面跑,難免接觸官府,也需要閱讀公文書
甚至自己也得寫一些簡單的東西。沒有文言文的閱讀能力,如何看懂官府告示?
結論是:並非所有人都用得上文言文,只有某一類人(或說某階級的人)才用得上。
所以,最後還是得看你打算待在哪個階級,或者說打算讓你的子女待在哪個階級。如果你
覺得日子過得很愉快,也不在乎子女過跟你一樣的日子,那麼不要說文言文,數學物理化
學,甚至英文什麼的,都不需要呀!想想看,過去九成以上的人連自己的名字都不會寫,
還不是活得好好的?
回過頭來看胡適、柏楊。他們不用說,文言文造詣好得不得了。開玩笑,柏楊都可以出版
自己的全套資治通鑑了,這代表他自己有能力閱讀原版的文言文資治通鑑,不是嗎?他當
然可以跟你說,文言文像個屁一樣,因為他自己說的話就像屎一樣呀?反正柏楊已經做
古,無法吉我。用點大腦仔細想想吧:柏楊自己是屬於可以看懂文言文的那個階級,你不
懂文言文對他有什麼損失?剛好而已呀!少一個競爭對手。相反地,你沒有能力看懂原版
的文言文資治通鑑,就只好看柏楊版的白話資治通鑑了呀!多賣一本書,剛好多賺些版
稅。
最後來談談爭議的起源,所謂高中國文課綱這件事。細節的部分就不多談了,因為影響的
變因太多,不容易講清楚。這邊還是從階級的角度來看。現在自然沒有所謂的貴族,但許
多統計資料都顯示,多數臺大的學生家庭背景其實都是屬於所謂「高社經地位」的階級,
這現象完全不意外呀!表面上沒有貴族了,但是階級一直都存在,而且不斷被複製加強。
如何打破階級?就只能從教育著手了。所謂國民教育的想法就是這樣來的。讓所有階層的
小孩都有一個基本的教育培養,完全由國家提供資源。然而這也只是一個最陽春的教育資
源罷了。有辦法的家長,可以給的資源更多。課外書籍、私人教師、音樂藝術、甚至出國
遊學。那些送小孩去學鋼琴小提琴或者畫畫的家長,會在乎鋼琴小提琴或者畫畫「是否有
用」嗎?當然不會。慣老闆才會精精計較培養員工的投資是否能夠回收。工廠買了一檯新
機器,老闆絕對只會教導員工如何按開關而已,不可能花時間金錢去讓員工學機器的運作
原理。
所以把國民教育的課綱修改,不管是改國文、英文、數學、理化什麼的,都只會影響那些
中下階層的小孩而已,有錢人給的資源本來就超過課綱了,根本不在乎。
我也不是主張,課綱定得越難越好。我的主張是,一切回歸教學現場來說,完全依照教學
效率的考量,決定怎樣的課綱最好。其他的影響因素,應該儘量排除。人的天生能力總是
有個體差異,可能是個常態分佈。那課綱就定在中間,讓中央多數的人覺得有些挑戰,但
還是可以應付。至於兩邊極端的人,總是無法避免。一定會有少數完全學不會,或者覺得
太簡單,那就沒辦法了,最多只能用分流的制度,儘量讓每個人學適合自己的東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