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warmer (暖陽)
2018-04-08 21:14:02我就是覺青嘴裡的426﹐簡單談談吧。
自從老鄧上臺以後﹐中國的體制相對於毛時代﹐發生了非常巨大的變化。
目前黨國體制的實質是長老政治﹐全國一黨﹐即為無黨﹐無黨並不代表無派﹐
中共的派系鬥爭隻在高層﹐止於高層。
如何鬥爭不是最重要的﹐關鍵在於決策能力和執行能力。
中國的政策多有專家發起﹐由各類專家給政府決策者宣講建議﹐
最終說動決策者﹐制定對策建議後由政府自上而下高效執行。
並且﹐一旦執行﹐很可能是舉國性質的。
所以中國體制的本質是長老+精英+舉國體制。
想想當十三億人不用吵吵嚷嚷﹐就去做同一件事情﹐所以這個體制﹐是蠻可怕的﹕
如果決策正確﹐執行效率遠非民主國家可比。
為了保證決策的正確性﹐中國還有一個糾錯機制﹕徵求意見和試點。
徵求意見﹕
當專家學者們通過多輪討論﹐終於將研究結果(最常見的就是各類規劃)提交政府之後﹐
對於一些重大決策﹐政府通常會將這些政策的徵求意見稿發到各個政府相關部門﹐
再由國家級的政府部門向下發給各個地方的部門提意見﹐逐層上交﹐
因為地方的政府部門也有自己的一批專家團隊﹐也會針對本地特色做相關研究﹐
所以這樣的徵求意見通常在短短幾周內完成。當然出現重大分歧時﹐時間會比較久一些。
對於一些其他類型的規劃﹐比如科技規劃、產業發展規劃﹐
主要還是徵求相關領域的專家、企業的意見。這樣可以兼顧到各方利益﹐儘量避免失誤。
試點﹕
中國很多重要決策﹐會有地方的試點。老鄧說過一句話﹐摸著石頭過河。
不可能不犯錯﹐但不能犯大錯﹐並且有錯就改。
比如經濟特區﹐就是典型的試點。
幾乎所有的重大決策﹐必然會有試點﹐
並且試點地區一定是具有代表性的﹐要能發現問題。
試點成功﹐那就逐步分批的推廣下去﹐這樣的案例就數不勝數﹐
如果不成功﹐那就先擱置﹐比如房產稅。
從決策層上﹐中國的領導水平一般都是不錯的﹐
別的不說﹐領導幾乎都是從基層一步一步爬上去的﹐
到了最後還要經過殘酷的政治鬥爭﹐沒一點政治能力﹐絕無任何可能。
像今上當年可是非常低調﹐現在也是毫不手軟的狠角色。
像有些國家的領導人﹐沒什麼經驗的政治素人一步登天﹐
結果有的聽閨蜜胡亂出主意﹐有的是沒什麼擔當的神隱文青﹐有的行為魯莽意氣用事。
另外還有一點厲害的地方﹐是一直在改革﹐這是另外一種糾錯機制。
我常常看到有的朋友說﹐民主制度是如果發現這屆政府不行就用選票把它趕下去。
但是老共完全不需要用到選票﹐如果政策不對﹐就很快轉向。
所以唯一不變的﹐是一直在變。
其實﹐老共也是很註意輿情的﹐對於老百姓的言論也並非一直壓制的。
有人稱之為維穩﹐這是一種負面解讀﹐但是同樣一件事情也可以從正面解讀。
對於不合時宜的甚至錯誤的政策﹐
老百姓會很快通過互聯網甚至“散步”(低調的遊行)的形式來表達﹐
專家實際上也都是老百姓﹐也會很快提出針對性的解決對策。
最後的結果﹐多數都是擱置或者廢除。
例如﹐去年北京的變相趕人政策﹐引起軒然大波﹐北京市政府最終還是擱置了。
至於中國產生了很多特權階層﹐任何一個社會都一樣﹐美國臺灣難道沒有麼﹖
老毛時代﹐政治掛帥﹔老鄧時代﹐以經濟建設為中心﹔
老江、老胡﹐經濟起飛、韜光養晦﹔習大大﹐全面發展﹐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中國改革開放40年取得的成就﹐確實讓人覺得自豪。
我們曾經也一直質疑老共﹐在私下場合各種罵政府﹐但是現在私下罵政府的越來越少。
肯定不是因為政府管制的越來越緊﹐
因為一直就這樣﹐從來沒有放鬆過(這一點值得繼續罵[email protected]#$%^&*...)
主要原因還是越來越有制度自信﹐從上到下的自信。
政府是好是壞﹐老百姓還是看在眼裡的。
我自己實際上就是所謂的“專家”﹐當然肯定不是一直參與國家戰略決策的大專家﹐
不過各種級別的決策當然也都以不同的角色參與過一些﹐
所以也經常聽一些大專家們私下的交流﹐總體上﹐專家們大多是很樂觀的﹕
隻要政府想做的事情﹐沒有做不成的。
政府想做的事情﹐不就是專家們去遊說的事情麼﹖
中國以前專家很矬﹐但現在﹐中國的專家都是留美留英留日回來的牛人﹐
有很多留美留英留日的學生﹐還經常和西方國家的牛人們一起交流﹐
所以對這些發達國家的情況非常熟悉﹐可謂知己知彼。
從這些大專家的角度來看﹐隻要外部環境不惡化﹐
中國這樣的一個可怕的體制﹐很多領域的大發展﹐真的很難擋﹐美國也擋不住。
所以﹐很多領域實現了從跟跑到並跑甚至領跑。
這一點﹐甚至包括科研創新。
有人曾經說專制國家沒有創新﹐說中國近現代沒什麼拿得出手的創新產品。
中國的歷朝歷代重文官﹐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工農商學醫皆為不入流的行當。
從1949年大陸淪陷算起至1978年﹐大陸幾乎都處於被封鎖的階段﹐工業基礎很差
到了1978年改革開放﹐才真正開始走上正軌。
一個農業國家面對已經開始走向信息化的國家奢談創新也是可笑的﹐
那個時候老鄧提出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科學家也成為了萬人敬仰的崇高職業。
經過這麼多年的發展﹐我想應該不會再有人說中國缺乏創新能力了吧。
創新這件事﹐和體制一定有關係﹐
但是我認為﹐近40年來﹐中共的體制是促進科技發展﹐促進創新的。
還有一些誤區﹐可能台灣的朋友不是很了解。
關於拆遷﹐對於大多數大陸老百姓而言﹐拆遷可真是一件千年難逢的大喜事。
拆遷會有巨額的拆遷補償﹐除了現金還有房子﹐
現在有一個詞叫拆二代﹐因為拆遷一夜暴富的比比皆是。
過去我買房時﹐上家一再會強調說這套房子將來可能拆遷。
所以強拆是極少數、是個案﹐但是社會影響很不好﹐
所以導致有些不了解的朋友可能覺得拆遷是個人利益受損的﹐
但實際上老百姓都盼著拆遷呢。
※ 引述《chungrew (work hard, play hard)》之銘言:
: 過去大家都只看到缺點 但中國的統治是不是有優點呢?
: 也許是有的?
: 比如說 極權的體制之下 如果決心要做一件大事 能夠集中更多的資源
: 當體制已經決斷的時候 能夠更有效率的執行 排除障礙
: 比如強制拆遷一般居民的住房 改建為公共設施
: 比如中國的高速鐵路 幾橫幾縱 短短數年就蓋得有模有樣
: 又比如 統治者面對僵化的法條 可以想辦法繞過法規來改革
: 所以中國的新創企業發展得比台灣更快
: 再深入剖析 中國的社會人治色彩濃厚 而且一直存在特權的現象
: 但也有一個好處 就是有關係的人辦事效率更高
: 去政府機關辦事 如果說明這是大老闆交辦的 公務員很快就殷勤服務 幫你辦理妥當
: 假設大領導的親戚要做生意 更容易在擔保品不足的前提下從銀行獲得貸款
: 也更容易取得政策上的優惠 補助 等等 把攤子很快鋪開
: 又比如中國想發展科技業 以前的招標程序並不完善
: 就把政府訂單指定給特殊廠商 那個廠商就能賺大錢 從而累積資本成為該行業大廠
: 從1978年改革開放以來,歷經40年的發展 中國取得了豐碩的成果
: 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 這跟中國的治理體制 有直接的關係
: 這是否能證明 中國的體制也不差呢?
: 大家怎麼看?
我同意過去鄧小平以來確立的寡頭制度有他的優點問題是習近平本身就是在毀滅了這個成功度過改革開放的制度不是嗎?從寡頭制變成皇帝制,再也沒有糾錯的空間,絕對的權力與無限的任期,害怕被清算的達摩克利斯之劍,都讓習近平的決策品質有高度惡化的風險現在中國逐漸進入深水區,一深比一深,愈來愈容易出錯,經濟體的複雜化讓挑戰愈來愈大,權力卻在此時集中,糾錯機制開始消滅,實在讓人非常不樂觀
作者:
a874622 (æµæµªè€…)
2018-04-08 22:06:00高興碰到內行的 希望能講講中國選舉村長人大制度 與人選如何規劃挑選
作者:
mstory (m的故事)
2018-04-08 22:20:00中共那麼優秀,為何怕人民批評啊?能不能講一下?
作者:
coober 2018-04-08 22:38:00選舉村長制度 就是故意來黑選舉的阿~五毛:你看 村長一堆黑道 都是選舉出來的
作者:
tFDA (tFDA)
2018-04-08 23:47:00講的不錯啊,希望對岸的朋友多發文
作者:
XX9 (米魯國王)
2018-04-08 23:54:00大致同意你說的 這是優點 當然我也認為還有許多該調整的
作者:
adcmhack (inhyo)
2018-04-09 04:35:00謝謝分享 但對於言論管控還是不敢恭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