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goo.gl/YMgDoz
當代兩岸青年的「海峽需求」
2018年06月14日 04:09 旺報(陸家玲/廣州暨南大學學生)
「給我一片雪花白啊雪花白,信一樣的雪花白,家信的等待,是鄉愁的等待。」──余光中
《鄉愁四韻》。
余光中先生,台灣詩壇泰斗、知名學者,生於南京,長於南京,一九五零年離開祖國大陸奔
赴台灣求學,學成之後留台任教。一位學者的人生閱歷,總能從其作品中體味幾分。詩詞貴
在含蓄,貴在有深意,人生在世,無非是執著於一份念想,《鄉愁四韻》中凝匯著余光中先
生濃濃的鄉愁,南京和台灣,都是他的故鄉,都是不可割捨的念想。樹高千丈,葉落歸根;
人在旅途,魂歸故里。中華兒女的血液裡流淌著家與國的情懷,親人血濃於水、家國血肉相
依,這是中國傳統文化的歷史雋永。
父輩傷痕難以痊癒
生長在中國最大的僑鄉──江門,我清楚地感知到,父輩乃至更年長一輩對於海峽兩岸多年
的隔絕與對峙阻礙手足血肉團聚的無奈,對祖國統一、海峽兩岸和諧相處的渴望。百多年來
,寶島台灣經歷了太多的滄桑,每一次分別在老一輩心中,都是難以痊癒的傷痕。
都說感情是維繫關係的紐帶,但似乎我們都忽略了親情也是會隨著血緣的延續變淡的。正如
西周時期的分封制和宗法制,以血緣為紐帶凝聚宗族,然而歷史上分封制的衰敗、中央集權
制的出現向我們證明了,血緣關係經歷數代就已經逐漸疏遠,單純的親情延續終究不能構架
起支撐海峽兩岸密切關係的橋樑。
人與人之間的感情需要情境體驗和共同經歷,然而自四九年國民黨退守台灣,兩岸長期的隔
絕狀態已經嚴重傷害了彼此的感情和信任,要想修復並非是一朝一夕的事情。但兩岸統一關
乎家國情懷和主權尊嚴,和平統一的信念堅定人心。
感情淡薄在所難免
中國疆域遼闊,東南沿海一帶與台灣有著地緣聯繫自然想要親近,而廣大內陸地區與台灣缺
少物質和信息之間的交流,當代青年難以繼承和延續老一輩的情懷,感情淡薄在所難免。而
台灣自近現代以來對青年關於祖國大陸的教育並不健全,片面的媒體報導加之政黨對大陸搖
擺不定的態度,無形間影響著台灣青年對大陸的看法。從台方的民意調查中我們也不難窺知
,台灣民眾對於兩岸問題大多是想維持現狀,台灣回歸始終是個長期而漫長的問題。
國內渴望早日實現祖國統一的呼聲未曾間斷、愈演愈烈,儘管我們難以規避非常敏感的政治
因素去探討兩岸關係,但從現實出發,我們也能更全面、更理性地看待這個話題。
未來是由青年人書寫和創造的,正因為我們不會永遠年輕,但永遠有人年輕。不打感情牌作
文章,兩岸青年對於海峽關係的考量和把握,其實並不難猜透。惰性心理指使人們避開麻煩
事端,只有關係到自身利益的切實「需求」,才能驅使人們主動解決現實的事端。
現實是殘忍的,只有在與自身切實相關「需求」驅動下,我們才願意做出改變,但我也很感
激這種現實,讓海峽兩岸更多年輕人主動瞭解和思考更適合海峽兩岸發展的關係,形成屬於
自己的價值判斷與價值選擇,不再輕易地被別有用心的媒體帶偏方向。
縱觀周圍,大學期間主動申請台灣交換項目亦或是到台灣旅遊的朋友很多,從他們在社交媒
體上記錄下在台灣生活的點滴,會真實感受到他們在台灣生活的愉悅,而這份幸福也會感染
更多人對台灣產生興趣和嚮往。同樣,選擇到大陸工作的台灣青年也非少數,親身經歷讓他
們打破由於媒體片面報導形成的刻板印象,對祖國大陸的改觀,正視大陸不斷提升的綜合實
力。
兩岸交流阻礙重重
然而基於現實「需求」而逐漸改善的海峽兩岸關係,也並非一路順暢、通行無阻,海峽兩岸
日益增長的交往「需求」同各種現實阻礙因素之間的矛盾,並不難尋。赴台旅遊繁瑣的簽證
程序在一定程度上削弱著大陸遊客赴台遊玩的熱情;「三限六不」政策沉重打擊了大陸學生
赴台深造的激情;台灣當局過分親美的外交手段以及台獨分子的極端言論嚴重傷害著海峽同
胞的深厚感情……
而感受最深的,莫過於我自己在大三之際考慮申請境外大學攻讀研究生課程時瞭解到的「三
限六不」政策。台灣大學、台灣成功大學、台灣清華大學等知名高校,在國際上享受較高的
學術聲譽,對於攻讀研究生課程以及博士課程都是非常理想的選擇,但過於苛刻的「三限六
不」政策從陸生從申請到就讀的過程中處處受限。多番比較之下,打消赴台讀研讀博計畫,
寧願選擇物價水平更高的香港以及歐美地區高校的優秀學子不在少數,而近年來台灣實際招
生人數遠遠低於預期,也恰好印證了這一問題的嚴重性,正常的學術交流一旦遭遇政治因素
干擾,只會擴大人才缺口,得不償失。
兩岸青年的「海峽需求」促使兩岸互動朝著良性互動的方向發展,是當代青年對兩岸關係所
作出的最直接也最有效的的努力。盡量避免政治因素的干擾、不加諸過多感情的束縛,真正
的變化都是從自身的內需衍生出來的。我十分期待並始終相信,這份「海峽需求」在今日乃
至將來對於改善海峽兩岸關係、促進兩岸共同發展始終發揮著強大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