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文智在姚人多的幫忙下脫胎換骨,但他的支持者看到的是真的他嗎?
2018/08/20
「總統級」幕僚進駐北市,姚文智立刻脫胎換骨,像是變了一個人,至少臉書上看起來是這
樣。
這有兩個切入點:媒體(媒介)代替了真實接觸,成為候選人的臉,甚至成為真正的候選人
。然後,民進黨不是沒有人才,只是人才不願意落腳台北市。
選民透過媒介認識候選人
當代選舉從來都是宣傳戰,選區越大越是如此。選民能夠親自接觸到候選人的機會非常少,
反過來說候選人「面對面拉票」的機會也一樣是非常渺茫。大部分選民和候選人,都是透過
「媒介」來認識彼此。
從結構主義符號分析的觀點來看,所謂的真實現象是這樣的: 選民投的那個人,並不是那
個人,而是「呈現為那個人的信息的總和」。 也就是說,我們是投給「一群信息的綜合體
」而不是一個活生生的人,或者說,不僅只是一個人。
兩年前你投給蔡英文了嗎?如果是,那麼你投的是「自由時報和民視報導中的那個蔡英文」
?還是「聯合報和 TVBS 的蔡英文」?是「2015 年底的總統候選人蔡英文」還是「政治大
學法律系的蔡英文老師」還是「在國民黨李登輝政府內擔任 WTO 首席談判代表的蔡英文」
?
人類個體其實都是容器 。生下來是一個樣子,長大後又是一個樣子,而且 除了容器本身形
態的變化之外,容器裡面所承載的「思想」也會變化。
幕後人員之重要性
「換了一個競選團隊,就好像換了一個候選人」並不是現今才發生的事,長久以來都是如此
。傑出的領導者能夠找到傑出的幕僚,把自己改造成傑出的樣子,從而成為英雄。
但是,另外還有一種人,他們是傑出的傀儡,呃……這樣講實在很貶低他們的主體性。不過
這就是真實事件的一種:幕後的 King-makers 比幕前的角色更有能力、想法和執行力。這
些人也許因為某些理由或者個人的選擇而隱身幕後,將自己所能掌握的資源,投注在站在幕
前的那個人身上,或者說「那個角色」身上,讓那個角色成為一個超越「那個人」的符號,
光輝燦爛。
https://buzzorange.com/2018/08/20/vote-for-people-or-media/
草包就是草包 柯文哲是創業家 姚文智還要請保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