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www.youtube.com/watch?v=xv8dXftlOeQ&feature=share
我覺得還滿清楚的,中間的兩分多鐘看完就大概明白了
大概自己解釋一下
簡單來說就是:蔬菜銷售的過程簡化如下:農民→盤商→市場→消費者
北農扮演的是農民跟盤商之間的仲介
韓國瑜時期,北農會用較高的價格把蔬菜賣給盤商,那盤商也不可能把價格抬得更高否則
沒人要買,所以成本提高的情況下盤商的獲利空間被壓縮。當然,北農也不是隨便提高價
格,否則就沒有盤商想收了。因此韓國瑜時期的北農拍賣員可不簡單,要找個剛好的價格
,讓農民能夠享受到好菜價的好處,但同時這個價格也要有盤商願意買單。
當然,這個做法的另一個受益者是抽成交價%數的北農,因此北農轉虧為盈還能大發獎金
。但這不是很棒嗎?在這個體制下,北農賺了很多錢,表示農民也賺了很多錢。
吳音寧時期,北農改用較低的價格把蔬菜賣給盤商,這個措施直接苦了農民。然而另一端
的市場蔬菜價格(也就是我們在傳統市場或超市看到的價格)呢...呵呵,你就想,反正本來
的價格丟到市場去消費者也會買單,你覺得盤商會佛心來著因為成本降低就跟著降價呢?
還是照原本價格賣然後爽爽賺?看看台灣的慣老闆們,你心裡沒有答案嗎?
而且這也解釋了之前為何有吳音寧時期菜價比較平穩的說法:
廢話,你整天壓低菜價做好處給盤商,不管菜可以賣幾塊收購價都一樣低,當然很平穩
平穩的低也是一種平穩(笑
所以我說那個王世堅的「南北菜蟲一起串連」該拿來形容誰,應該很清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