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轉錄標題︰
若為BBS他板文章可免填 FB請寫名稱
柯文哲的「商品說」誤解中美關係轉變的本質
1.轉錄網址︰
※超過一行請縮址,若為BBS他板文章可免填※
https://www.upmedia.mg/news_info.php?SerialNo=50298
2.轉錄來源︰
※超過一行請縮址,若為 他板文章可免填※
上報
3.轉錄內容︰
※請完整轉載原文 請勿修改內文與編排※
近期中國和美國的關係有如雲霄飛車一般,尤其是美國總統川普正式開始對中國進口貨物
課關稅、掀起貿易戰的序幕之後,許多人們紛紛表示疑惑:為什麼美國要這樣做?美國對
中國的態度真的轉變了嗎?台灣在這樣的狀況當中是會得利還是受害?應該做些什麼來因
應呢?這個話題在柯文哲接受Bloomberg專訪後又掀起了一波討論熱潮,尤其他所說的台
灣是棋子、商品、不是法治國家這些說法,配合媒體標題「可能的總統候選人」,似乎頗
有代表台灣主流民意的意味。到底台灣該不該選邊站、以及該站在哪邊?
美國對中國態度轉變了嗎
是的,真的轉變了。而且,這樣的轉變不會因為川普總統一個推持或者一個轉彎講了什麼
話或跟誰見了面,就馬上會逆轉。
過去大約三十年來,美國普遍相信「經濟整合」將會讓中國愈來愈富有,以及成為一個自
由、多元的國度,這樣的策略被稱做engagement。然而,現在已經有愈來愈多的人相信中
國自由化並不會發生,尤其在習近平取消了任期限制之後,更是成為原本期待的人們整個
態度轉變的最後一根稻草。現在的中國更傾向被人們認為是一個競爭對手,尤其是在國際
上破壞秩序的行為者(這個秩序包括很多方面,例如商業自由,社會上的宗教與政治自由
等)。
是誰轉變了 為什麼轉變
這種態度的轉變其實是長時間累積形成的。最主要的根源其實還是在於中國自己的行為模
式和論述方式的轉變。從鄧小平以來中國對外政策強調的是「韜光養晦」,保持低調、發
展自身實力。但是,中國的綜合國力愈來愈強,在2008年奧運會過後全世界都可以感受到
所謂「中國夢」的興起,隨著中國經濟產值躍升世界第二,有許多人都認為,經濟規模超
越美國只是遲早的事,於此同時,中國民族主義興起,許多人們心中想的是要追求「中華
民族的偉大復興」。
首當其衝的,自然就是現在國際政治當中主要的規則制定者美國。
數年前(2014)政治評論家賴怡忠就已指出美國的「中國通」正在進行世代交替,並提出
美國對中國看法有可能會出現「典範轉移」這樣子大幅變動的現象,主要因為人們看到的
中國已經變得很不一樣了。近期,包道格(Douglas H. Paal)的文章可以說是印證了前
面這個關於世代交替的觀察。
不過,值得注意的是,對中國看法的轉變程度和速度,會依不同部門而有所差別。在行政
部門,尤其是主導外交事務的國務院,其實大部份人們對中國的看法轉變幅度不大,仍然
認為engagement是最重要的事,在台灣事務方面認為最好不要太過刺激中國。在軍事、調
查體系、情報體系的人們,則是會對中國崛起的負面影響有很深刻的體悟。當然,還有像
是貿易代表署(USTR)這樣子第一線處理商業與貿易障礙、還有推動智慧財產權保護的單
位,更是感受中國負面影響的前線。
除了有相當比例的事務官們看法變得不一樣,在美國的政策圈(智庫以及相關的研究學者
)當中,對中國的看法也已經出現巨大的轉變。這也是長期累積的過程,但筆者也認為,
在川普當選總統之後由於其所任命的國安團隊,徹底改變了國內政治議程,而讓這個觀點
轉變過程加速進行,且影響範圍是不分黨派立場的。其中,在對兩岸關係的看法方面,以
往很多人總覺得台灣最好不要做什麼會讓中國不開心的事情(例:申請加入國際組織),
但現在愈來愈多人認為,問題是出在中國這一邊而不是台灣。即使美國許多政策圈的菁英
對於如何應付中國崛起的手段與策略看法不同,但基本上「中美之間接下來會是競爭大於
合作關係」這樣的認知是有高度的跨黨派共識。
「台灣不該選邊站」其實就是疑美論
在Pence副總統於10/4發表的談話定調了中美之間全面的競爭關係之後,不少媒體稱之為
「新冷戰」,國際各大媒體也紛紛報導中美之間在各方面的競爭態勢(例如:經濟學人,
華爾街日報,金融時報)。正如賴怡忠所說,中美長期對決的時代正式來臨。
在這樣子的中美競爭關係態勢下,台灣應該做些什麼?到底該不該選邊站?要討論不同的
看法之前,必須先認清一件事實:台灣自1949年以來早就是在美國這一邊,靠著美國的軍
事和經濟援助才能發展到今天,所以並沒有什麼「要不要選邊站的問題」。在Pence的演
講當中也特別提到了台灣的民主自由是帶給「中國人」的最佳示範,把中美之間的關係拉
高層級到意識型態與價值觀之爭,而台灣早已屬於自由民主的這一邊。
許多人說的「不要選邊戰」,意思通常是指不要站在美國那一邊。這樣的「疑美論」通常
包括幾種不同的論調。首先,很多人認為美國只考慮自身利益,而台灣很可能會被當籌碼
賣掉,這種看法最新的代表就是柯文哲在Bloomberg上的專訪講說「台灣只是棋子」以及
「川普商品架上的商品」。這種看法完全忽略了中美對抗當中台灣在地緣政治上、經貿、
以及文化各方面的位置,忽略了長期以來台美關係的發展(想想看,如果美國把台灣賣給
中國能獲得的好處是什麼?犧牲掉的又是什麼?),更是貶低了台灣自身的能動性。
其次,疑美論的主張通常也會來自於認定中國實力較強、仍然是或即將成為那個大家以前
就認定的超級經濟體,所以,在中美貿易戰當中「中國會是最大贏家」。這樣的看法則是
與中國目前的經濟與政治現況完全背道而馳。其實,從美國的角度來看,先前有些「棄台
論」的聲音,其立論基礎都是建立在「中國會愈來愈強大」(例如Mearsheimer文章第一
句話的前提就是這一點),讓各國不敢支持台灣、且美國要保護台灣時會付出過多代價。
然而,中國在自身政經發展方面的能力和趨勢就已經足夠爭議的了。而且從基本事實上來
想想,我們真的有辦法避免被中共制裁嗎?光是不承認一中原則就被制裁半天了,即使在
馬政府時期外交休兵也僅止於不挖邦交國而已,中共持續不斷打壓台灣在國際上的存在空
間,這點從來沒有改變過。
更極端一點的聲音是從中國民族主義的角度出發,例如在彭斯的演講之後,政論家黃智賢
在中國時報上面寫了一篇社論以「對美國副總統彭斯的回應」角度出發,內容大致上講的
是美國正在欺負「我們中國人」、其實中國模式才是對人類最有益處的模式。這是對自由
民主原則的根本否定,我們更不需去談。
台灣會從中美競爭中得利嗎
另一方面,台灣也有一種非常樂觀的看法,認為美國很快就會檢討「一中政策」甚至會承
認台灣的獨立地位,與台灣(中華民國)建交。其實,我們不需要有這樣子的期待,因為
這或許是誤解了大部份美國政策圈菁英對於美國國家利益的想法。
美國對中國及台灣之間的「一中政策」主要是由中美三公報、台灣關係法、六項保證等一
連串文件和法律所組成,內容簡單來說包括以下幾個重點:不承認台灣的獨立國家地位,
不和台灣建立正式外交關係,對於兩岸(尤其台灣)的主權主張,既不承認也不否認,同
時也不會幫助台灣加入和主權獨立地位相關的國際組織。
這樣的框架當然對中國和台灣來說都不是最好的選擇,但是基本上也不會是最壞的選擇,
而美國就是用這樣的彈性框架來處理中美以及台美關係。筆者目前所觀察到絕大多數不管
是學術圈或政策圈的學者、也不管其立場是偏向兩大黨的哪邊,基本上都仍然同意這是一
個「可以運作」的框架,既然可以運作,那很多人就會覺得沒必要大幅度改變。從這個角
度來看可以回答民視董事長郭倍宏先前接受專訪時所問的,他質問那些批評「喜樂島」行
動的人說,美國人反對(修改公投法)「哪個人反對?你告訴我。」重點其實不是誰反對
,而是「為何」反對、以及反對的標的是什麼。
即使美國政策界菁英多數仍反對承認台灣正式的獨立地位,但同時大多數的人都認為可以
做的事情仍然有很多。例如,一中政策從來沒有包括要否定台灣存在,也不包括限制台美
之間的官方交流。可是,現在因為中國的關係所以台美之間有許多交流管道是受阻的(例
如,美國的行政部門人員仍然不能到雙橡園參加宴會,我們的外交人員要談事情也不能進
入國務院,必須要另約地點)。許多學者認為現行有許多不必要的限制都是可以檢討,而
不管是中美或台美之間的交流當然都是要繼續以更有意義的方式進行。
在「台灣旅行法」通過之後,行政部門的諸多限制可能會有一些改善,但是改善的幅度其
實還有待各方努力的遊說。很多時候美國人也會提到,台灣雖然不能以主權國家的身份參
與國際組織,但在許多專門事務(例如國際民航組織、世界衛生組織)上,排除台灣的參
與和貢獻機會實在是一件沒有道理的事情。這個時候台灣更可以主動地去用自身擁有的技
術和意願,去遊說讓我們以觀察員或其他方式加入運作的可能性。
要在這個時候「推動」台獨,當然不是不可以,但要先知道美國人在想什麼。從美國利益
的角度出發就可以解釋為什麼蔡政府這麼努力強調「維持現狀」(當然,維持現狀也是要
講給中國聽的,但是只要不講「一個中國」,中共就不接受)。
接下來要做的事
小結一下重點:美國看待中國的態度已經有了大幅的轉變,而台灣已被視為是美國的印太
戰略以及整個自由民主陣營的重要一環。
川普上台後,美國開始揚棄「多邊主義」和效能低落的國際組織,而走向雙邊主義為主的
國際關係模式,跟個別國家談合作、簽訂協議。美國已經藉由清楚的政策宣示,向盟友表
達立場、甚至也等於是希望盟友們清楚回應。那我們當然也沒有所謂戰略模糊或者保持中
立的空間,而且,要站隊也要站好站滿,證明自己是可靠的隊友才行。
柯文哲受Bloomberg專訪時的說法一定程度代表了台灣的輿論認知,然而,「棋子說」代
表的意義似乎是台灣「無法」或者「不需要」在中美爭霸當中扮演角色,而「商品說」則
是徹底誤解了中美關係轉變的本質。整個疑美論其實想要扭轉的是台灣長期以來在地緣政
治上所處的地位,是一種選錯邊的前兆。另一方面,推動台美建交則是太過樂觀且不切實
際的期待。
現在要做的事情太多了。在這樣的大環境下,台灣重點是要如何利用與鞏固這些新的外交
空間,去取得國際支持能量,尤其是要推出具體的合作項目,擴大台灣的國際存在感與政
經實力。加強國防實力當然是首要任務之一,另外還包括各種人才交流,投資計劃,在經
濟、教育、社會層面的計劃,各方面都需要發揮所謂的巧實力(Smart Power),以及像
是外交部長新提到的概念「暖實力」——用各種創意的方式去行銷台灣這個民主自由品牌
的價值。至於最不該做的事,大概就是唱衰台灣、對民主制度沒信心,或者持續相信「中
國或成最大贏家」這樣的國際觀。
4.附註、心得、想法︰
商品有價
但是白送中國就無價
對美國而言
台灣牌在手
支那就發狂失去理智
走向自爆
多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