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面我有提過陳前委員的AI政見有兩個層面
其一是引入AI技術提升城市服務水準,包括服務農民、交通、醫療等;
這是一個需要持續投入和探索的領域,比如我們這邊做過AI預測農產量和市場需求,
然后自動撮合供需;再有交通智能信號燈控制,這幾年有一些進展,但不算很大。
不過有一個領域我們的進展倒是很驚人,比如能從監控錄像自動識別甚至判斷風險……
其二是引入整個AI產業,包括上下游的軟硬件產業、頂尖人才來搞算法和技術落地,
這個政策背后需要一整套的產業規劃和布局,比如園區多大、鼓勵何種技術(如自動駕
駛還是AI芯片生產?)、對高端人才的配套設施、對企業的稅收優惠和政策優惠,
這里提到的每一個舉措都涉及大量的資金投入和政治風險。
在這個轉型過程中,自動工廠、無燈工廠是AI技術的落地,肯定要受到鼓勵,支撐這些
工業+AI的高科技人力應該都無法在地解決。廠商看中的無非是政策、土地和稅收,能
解決的就業人口是有限的。
而引入整個AI產業需要的資金和資源是很難預估的,中間必然會有政策反復、環保能源議
題的阻力、內外環境變化,何時能有實際產能也很難判斷。
那最好的情況可能是高雄繼續舉債完成AI城市戰略,然后產業和外來人才落地,刺激在地
的服務業發展。這可能和傳統的科學園區做外包、外銷也沒什么差別。
至于高雄能不能真的在AI、工業4.0這波浪潮中順利轉型,就只有天知道了。
※ 引述《stherapy (daso yi)》之銘言:
: 來看看 下面媒體的分析....勞工這塊 誰來顧?
: 自由時報
: 2018-06-26 15:20
: 〔財經頻道/綜合報導〕鴻海日前舉行股東會,董事長郭台銘喊出將在5年內用機器人取
: 代80%生產人力,就算5年內沒做到,10年也要做。以鴻海全球超過百萬名員工來看,等於
: 減少約80萬員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