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 [討論] 儒家忠誠觀念跟民主是不是對衝

作者: DCHC (純愛基本教義派♥)   2018-11-17 09:18:58
※ 引述《zkow (逍遙山水憶秋年)》之銘言:
: ※ 引述《eyesg (彌十郎)》之銘言:
: : 我覺得至今會藍綠二邊的惡劣環境
: : 還有鐵票 西瓜的概念
: : 不就是因為奇怪的忠黨忠誠觀念
: : 但是在這個都是垃圾的大環境 每次都挑選出相對好的 相對沒這麼爛的才能鼓勵各黨提升
: : 候選人素質
: : 忠誠觀念就是弄出一堆垃圾候選人
: : 噁心 儒家思想真噁心
: : 根本就是噁爛統治者的超級利器
: : 難怪漢武帝獨尊儒術
: : 實際的法家只能苦苦抵抗
: 儒家即孔孟代表的是周禮文化的精神象徵,即所謂的禮儀文化跟飲水思源等
: 我們今日的祭祀或家庭倫理觀念,就是中國五千年來根深蒂固的傳統價值核心
: 漢武帝雖獨尊儒術,但統治者所使用的學術方法從來都不僅是一家之言
: 否則何以會有陽儒陰法之說
: 漢初文景之治用的是清靜無為偏向黃老之治,漢武帝所為不過世是導回儒家傳統
: 儒家雖然尊孔,但自己內部就一堆派別,更遑論五經在漢朝時就分很多派別
: 還有後來延伸的所謂今古文之爭
: 另外儒道不分本來就是中國常見的現象,很多概念是互通或類似的
: 現在還有一種說法是儒道同源,甚至晚明時還有以儒解莊,以儒家思想去解釋莊子
: 總而言之,所謂忠誠觀念並不是等同於儒家的忠
: 朱熹說盡己之謂忠,推己之謂恕,儒家推崇的一直是推己及人的功夫
: 不是叫你一味效忠某人,那是君臣觀念的忠
: 孟子也說若是暴君,推翻可也
: 而儒家的中心思想就是仁,那是人與人相處之道,也是惻隱之心的展現
兩個漢朝儒教的錯誤,也是世界各國人民相同的錯誤,
第一個是,惻隱之心會變成傲慢自大。
惻隱之心不是愛,愛是為了滿足別人的利益而放棄自己的利益。
惻隱之心也不是指神創造人,賜給全人類相同的恩典,所以人人平等。
第二個是,沒有單一的道德標準,所以人們認為別人是暴君,
認為別人會傷害自己,
於是人們就會卜卦算命,自私貪婪,而不會向神反省悔改,
所以我國的政黨還是會卜卦算命。
: 古代統治者基本上跟現在很像,不會去特別得罪道教還佛教,而且可能兩邊都押
: 歷史中只有少數幾個例子很嚴厲的施行滅佛,但那也是有社會經濟因素
: 因為很多人出家就好了,好吃懶作造成整個社會負擔
: 我覺得看投票跟選舉,不能說民眾只是盲目或一位支持特定政黨或候選人
: 你不妨用宗教概念想想看,你認同信仰他的理念
: 如果那個核心思想你而言那是最重要的,那你就會自動略去其他的瑕疵
: 如同深深支持台灣文學歷史,跟想要推廣這些的,怎麼樣都很難去支持國民黨
: 另者,會改變選民的確實有一環是承諾有沒有兌現
: 很多中間選民或淺藍淺綠改變支持對象,是因生活上的生計考量,沒受到政府照顧
: 就算韓國瑜被酸說空話或直銷式宣傳,但在十幾年來民眾沒感受改善的話
: 會寧願去寄託一個願意去改變他們生活的
: 大概是以上看法,無論台灣國外,都有死忠的粉絲或政黨支持者,這見怪不怪了
K 的意見是把德國從馬丁路德、康德、尼采、黑格爾的政治思想,
說成是民主政治的正確思想。
但是從馬丁路德的不遵守十誡,到黑格爾的崇拜科學,
導致德國出現馬克思與希特勒這兩位煽動仇恨的人。
德國的轉型正義也是延續仇恨政治的行動,原因是德國社會主義政黨不想承認,
希特勒與馬克思的思想起源是馬丁路德、康德、尼采與黑格爾,
因此德國社會主義政黨與學者必須以轉型正義混淆視聽,
避免德國哲學界被譴責違反道德真理。
第二次世界大戰前,德國學者Carl Schnitt說的政治神學,
就是把科學、法律、政治與宗教混合,成為德國人民對政黨領導人的崇拜。
這個政治思想也是社會主義說的民主集中制,
所以社會主義政黨支持Carl Schmitt的政治思想,
但是盟軍反對他的錯誤思想。
而K 的意見如同我國二十世紀初期,許多人支持共產黨的原因。
人們認為科學與民主這兩個方法可以救中國,而共產黨宣傳社會主義,
提倡人們崇拜這兩個方法,所以人們相信社會主義,支持共產黨。
但是他們反對民主政治必須遵守道德真理,反對限制人民的全部自由。
以我國現在的社會事件來說,我國二十世紀初期人們的意見是,
人可以通姦,可以酒後駕車,可以搶奪別人財產。
他們贊成馬克思在《共產黨宣言》說的,消滅一切法律、制度,只要追求進步。
求神憐憫我們的錯誤,感謝神保守我們幸福平安。
作者: vn509942 (如履薄冰)   2018-11-17 09:32:00
共產大左膠也是訴諸主觀的道德口號,自然會有偏執無法接受質疑的非主流聲音。
作者: phoenixtwo (永言配命自求多福)   2018-11-17 09:43:00
十字軍東征你怎麼不講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