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台北市府網站
https://goo.gl/m6SxTL
偏頗的數字無法抹煞北市府的財政績效
發布機關:臺北市政府財政局財務管理科
聯絡人:周淑蕙
聯絡資訊:1999分機6283
針對三立新聞網於11月21日刊載沈志霖先生以數字解讀北市府財政績效,財政局也以數字
回應如下,因為數字不僅不會說謊,更重要的是要能看到數字的全貌及正確的解讀數字。
該文指出「陳水扁市長ㄧ任四年共還債988.8億元、馬英九市長兩任八年共還債692.6億元
、郝龍斌市長兩任八年共還債715.5億元、柯文哲市長ㄧ任四年共還債530億,因此完全不
是只有柯文哲有還債,而是歷任市長每年都有還債!而且若只論『還債金額』,陳水扁應
該排第一,柯文哲排第二!」財政局表示這是玩弄文字遊戲,如果以目前未償債務餘額93
8億元「反推算」回去,豈不代表柯文哲承接1,468.7億元債務、郝龍斌承接2,184.2億元
債務、馬英九承接2,876.8億元債務、陳水扁承接3,865.6億元債務,台北市政府如果負債
到如此程度,市民應該大聲怒吼了吧?
所謂「還債」指的是「淨減債」,而非刻意只顯示償還的債務而隱藏舉借的債務,正確的
數字解讀是陳水扁上任承接債務1,075.5億元,卸任時留下債務為1,036.9億元,債務減少
38.6億元;馬英九上任承接債務1,036.9億元,卸任時留下債務為1,698.7億元,債務增加
661.8億元;郝龍斌上任承接債務1,698.7億元,卸任時留下債務為1,468.7億元,債務減
少230億元;柯文哲上任承接債務1,468.7億元,目前已脫離千億債務俱樂部,實際未償債
務餘額為938億元,債務減少530.7億元。「上任時承接債務」與「卸任時留下債務」的差
距方可稱為還債成績。【附件】
該文指出「柯文哲任內舉債較少,卻使得台北市缺乏公共建設?」財政局表示「舉債」不
等於「建設」,台灣已有多少工程是「假建設之名、行舉債之實」,只要認真翻閱姚瑞中
教授的《海市蜃樓》多本著作即可看到許多活生生的案例。舉債沒建設是為下等、舉債來
建設則為中等、不舉債還能建設方為上等,台北市政府這4年的軟硬體建設成果只要在網
路Google一下即可明瞭!
該文指出「以統籌分配款實撥金額來看,101年至103年共1,066億、104至106共1,216億,
柯市府比郝市府增加150億。」財政局表示中央給的經費不是只有統籌分配款,別忘記還
有補助款。101年補助款324億元、102年補助款258億元、103年補助款237億元、104年補
助款190億元、105年補助款196億元、106年補助款195億元;「101年至103年共819億元、
104至106共581億元,柯市府比郝市府減少238億元。」所以統籌分配款與補助款要整體看
,不能只看單一數字。
該文指出「超收的稅金來還債的金額就達168.99億元」,財政局表示歲入超預算並非只在
柯文哲任內才發生。96年較預算超收146億元、97年較預算超收98億元、99年較預算超收2
08億元、100年較預算超收51億元、102年較預算超收34億元、103年較預算超收234億元,
除了103年有增加債務還本外,過去即使有收支賸餘的年度也未見在隔年度增加債務還本
,而柯市府只要有歲入超預算,不僅在當年度加碼債務還本,同時在隔年度提高債務還本
(例如106年編列86億元、107年編列100億元,均高於法定的當年度稅課收入5%),所以
減債速度當然較過去快。
該文指出「歲出預算與決算的差額來看誰節省,柯市長並不突出,也沒有比較省錢!」財
政局表示歲出預算與決算差額可以有正負面的解讀方式,差額大可以正面解讀為節省、也
可負面解讀為預算執行不力,差額小可以正面解讀為預算執行率高、也可負面解讀為消化
預算,所以不能僅看差額數字,而是要去了解這個差額的造成因素。
該文指出「對比近20多年歷任市長編列的總預算數字調出來,事實上,柯市府的總預算花
費跟歷任市長相較,事實上完全沒有比較少。」,前文又說「柯文哲任內舉債較少,卻使
得台北市缺乏公共建設。」其實這正是陷入一種「舉債等於建設」的傳統迷思,正確來講
是柯市府的總預算花費沒有比較少,建設也沒有比較少,只是型態不同,柯市府運用總預
算經費從事軟硬體的公共建設,例如廣設社區公共托育家園、擴增老人共餐據點、設置共
融式遊戲場等,各局處盡最大的努力把建設落實到市民生活的每一天。
附註:
附件截圖
https://i.imgur.com/jHfcpRu.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