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了幾十年台灣政論文,最有趣就是明明人類社會找不到一個真的能預知未來的,但許多
台灣人卻把「遠見」理所當然地當成政治人物的必備能力,甚至把「短視近利」當成一種
罪狀,後面近利是儒家教條義利之變的洗腦,鼓吹大家一起悲慘過日才是正義,其實是要
你犧牲自己權益、並且將之都送給權力者,不想和左膠辯論「利益有限,你多得就是別人
少拿、就是傷害別人」的鬼扯,總之你相信那套,歡迎你把那麼罪惡的錢全部捐給我,我
願意幫你扛起那些罪惡。
至於迷信人有遠見這件事情,說穿了就是受季風亞洲農耕民族的世界觀影響。
周而復始的季風氣候帶來的定耕社會,讓人會覺得未來就是過去的不斷重複,才會產生未
來是可控可預測的誤解,但若是海洋面向的社會,會發現未來根本無法預測(出海之後海
像千變萬化),這時候臨機應變的「創意」才會被重視。
其實人類社會很多規矩無關對錯,重點是這些規矩能不能幫助人類生存。舉例來說,由定
耕民族發展出來的儒家,崇古保守的原因很簡單,農業社會春耕夏耘秋收冬藏,有一套規
律可循,因為操作過愈多次的人愈能夠掌握「生存」(農耕)的節奏。也因此在面臨族群
生死攸關的時候,選擇老人(保存累積的經驗值)而不選擇小孩是很理所當然的決定。
相對的很多遊牧民族都沒有發展出文字系統,意思是將過去的經驗化為紀錄對他們而言相
對不重要,某些遊牧民族傳幼不傳長,也是因為在草原上討生活,面對連串的未知和不可
預測,體能比經驗重要。
重點是我們生活的型態適合什麼規則,而不是盲目的去捍衛這些規則。
台語有句話是:「真衰、真衰,種瓠仔生菜瓜!」我記得我阿嬤講這句話的時候,還會半
玩笑地說,其實菜瓜比瓠仔還貴ㄟ。重點不是菜瓜和瓠仔那個貴哪個便宜,而是對農耕民
族而言,「種甚麼因得什麼果」是很重要的,農耕民族最怕的就是出現因果法則以外的狀
況,因為那會讓長久以來努力保存的經驗無用武之地。因此儒家不要創新,因為任何創新
都會影響過去穩定運行的規則。不是發展出這套規則的人心黑或是愚笨,而是那是最適合
當初社會的一套規則。
問題是天有不測風雲,遇到變局的時候,顯然就是對這套規則的最大挑戰,可是社會不可
能很久不變、自然環境更不可能恆久不變,就算你不變、人家也會改變,結果創造舒適圈
的規則太好用,好用到僵化的結果,是整個社會都沒辦法應付突發型的變局。
台灣必須「去儒反古」和儒是不是好無關,它可能非常適合某種生活型態,但這種生活型
態明顯不是我們現在身處的這種。過去農耕社會必須按表操課,春天不播種、夏天不耕耘
,到了冬天就會生活不濟,即使是戰爭,也不能違反這種規則,只能在秋冬農忙之後進行
。但現在明顯不是如此,工業化讓我們可以讓自然環境的影響降低,商業交易可以讓我們
交換到這個季節沒辦法生產的物品,科技的進化讓人可以利用過去沒辦法利用的時間,例
如炎夏、例如酷寒、例如黑夜。為什麼我們的社會覺得學生就是要認真學習,因為春耕夏
耘秋收冬藏,我們的社會把年輕人當成一年的春耕時期(青春一詞就是從此而來),認為
春耕時期不好好耕耘,到了人生尾聲的冬天,一定孤苦貧窮。
但歷經海洋洗禮的現代文明,卻因為從海洋千變萬化的海相,發現了知識和經驗的極限,
一個人在小時候再努力學習,長大後可能毫無用途,甚至你在出海前才學習到的新知,到
了海洋卻變得絲毫無法派上用場,因此產生了動態的學習文化,任何人只要符合資格,都
可以隨時回到學校學習。也因為這樣,對於突發情勢的應變能力,甚至新創出一個對方經
驗無法預測應對局面的能力,對於這樣的社會是更加重要的,而這些能力,是沒辦法在幼
年時期先學好累積起來的,我們只能透過不斷的訓練,讓大家想得更快、想得更多、想得
更靈活。
當然我知道,在儒家控制下的天朝社會也有終身學習,那種特別的職業稱為士大夫,士大
夫可以說是長幼秩序分工化的結果,不過士大夫的學習不是不斷更新、而是不斷鑽研,他
可能一輩子都在念四書,在儒家的控制下,不樂見甚至不允許「新創」的出現,不斷地鑽
的結果,就是五經只剩四書、四書只剩朱子集注,範圍愈來愈小,都是為了讓可控性和可
預測性增加。
我們的社會崇尚遠見而不鼓勵短線冒險(事實上因為儒家規則剷除了創新的可能性讓一切
都變得容易預測)、認為任何有新事物出現政府(士大夫)都可以想出對案,甚至認為人
類社會的演化路線全部都掌握在官崽的指掌之中(所以要搞寶可夢要幾個部會研究一下就
有了),事實上都是深受儒家(或者說是定耕民族生存法則)影響的結果。
再強調一次,生存規則沒有好或不好,只有適合不適合,儒家就像是一套完美的牛車駕駛
維修技術,但我們現在身邊都是汽車,適合牛車的知識技能已經一點用都沒有了,快點學
習怎麼開汽車怎麼修汽車才是正途。硬要帶一條駕牛車用的皮鞭,說沒有這個自己的存在
意義就沒了,真的是非常無聊而且無益的行為。至於回到駕牛車時代這種開歷史倒車的想
法,在任何狀況下都不會成功的,可以省省力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