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自FB"白色之聲"
https://tinyurl.com/y6xkszva
-白色政治觀察日誌12.經濟政治學-
<警告:本篇僅為中間選民之社論,與任何政黨、陣營、派系、政治人物皆無關,亦沒有受
益於任何財團、政黨,僅為個人之時事評論>
從經濟理論的角度談柯文哲與韓國瑜的差異。
韓國瑜現象從政治的角度至今無解,沒有人明白為什麼,也難以用理論去解釋他人氣居高
不下的因素。
我認為強力播送的洗腦式新聞絕對不是主因,而是一個「擴散點」,畢竟如果真的只靠強
力播送,而被播送的對象卻沒有任何特點,那這樣的行銷是不可能成功的。
為此我研究了數十篇關於韓國瑜的演說與新聞,找到了一個共通點。
「發大財」、「貨出去錢進來」、「人均GDP應該再多一萬美金」等語是他最常提到的言
論,也是大家最琅琅上口的台詞。
而比「仇恨」更好驅動人民的就是「利益」。
如此一來要解讀韓國瑜現象就變得簡單了。我們可以嘗試用經濟學中的「龐式騙局」來解
讀此一政治現象。
先解釋龐式騙局:
查爾斯溼e氏從1919年起, 宣稱購買歐洲的某種郵政票券,再轉賣回美國便可以賺錢。龐
氏宣稱,所有的投資在45天之內都可以獲得50%的回報,且他給最初的一批「投資者」於
規定時間內拿到了承諾的回報,於是後面的「投資者」大量跟進。
在一年左右的時間裡,差不多有四萬多名波士頓市民變成龐氏的投資者,龐氏共收到約15
00萬美元的小額投資。
龐氏買下有20個房間的別墅,當某個金融專家揭露龐氏的投資騙術時,龐氏還在報紙上發
表文章反駁。
1920年8月,龐氏宣告破產,此後,「龐氏騙局」成為一個專門名詞,意思是指用後來的
「投資者」的錢回繳給前面的「投資者」當作回報。
韓國瑜先利用了龐大的媒體聲量去宣傳一份利益,當時的時空背景恰巧是對民進黨最失望
的時期,當聽到一個龐大的利益的時候自然有嘗試看看的心態。
「只要投資一張選票,就有可能有無數的鈔票。」
這樣的一個理念,絕大部分的人在當時的時空背景都願意嘗試看看。
用小額投資去博取高額回報是相當誘人的,更何況一張選票對大部分人來說相當於無需付
出。
畢竟再怎樣也不會比負債兩千億更糟糕。
而他上任之後也確實利用支持者的「資本」去支付他的「利息」。
支持他的人開始消費了,也因此促進了消費力增加的表象。而韓國瑜也確實做了一些足以
成為「利息」的行政行動。
「路平了」、「夜市人變多了」、「簽了幾個MOU了」等實績確實在短期內支撐住了他承
諾人民的「利息」。
然而,這樣的「投資」最終是要退還「本金」的。
而韓國瑜當初的政策本金包括:
「醫美青旅」、「旗津免稅區」、「自由貿易區」、「大林蒲遷村計畫」、「青年局及創
業基金」、「世代中心」等等14大政見。
以及標榜為「高報酬的利潤」政見:
「迪士尼」、「賭場」、「賽馬場」、「摩天輪」、「南海石油」……等高難度項目。
而本金的退還應當是要照期程進行的。
隨著時間的演進,人民的期望也會漸漸增高(可視同為利潤的資本退還),如果沒有階段
性進展,例如:
摩天輪可行性評估
招商引資
與迪士尼簽訂合作MOU等初步進展都沒有的話。將難以支撐他的政見。
韓國瑜目前處於龐式騙局的吸金期,因此尚不需考慮本金退還的問題(也就是所謂的政治
蜜月期),但如果無法有效執行位於「本金」的政策,他的聲量將會受到影響,若沒有持
續的實際作為,依照龐式騙局理論將可預期會某一個時間點因為無法維持平衡而在短時間
內快速的泡沫化。
柯文哲則恰恰相反,他清楚地知道高利息政治支票的危險,因此他用的是偏向「配息基金
」的方式去說服人民,也因此只開出他確定能做、也會做的政治支票。
靠著一點一滴的實際行動去累計他的「利潤」(政見執行度)與選票。
「我將在我任內建立一套可以長久支付利潤(政見執行度)的政治制度。」
是他的政治策略。
因此他的成長幅度緩慢、但穩定,而利潤也可以被預期,風險也相對較低,過去四年我們
可以看見無論是「交通改革」、「還債計畫」、「居住政義」、「銀髮政策」、「育幼空
間」等他也確實繳出了一個長遠計畫與短中期成績單。
但這也讓我們不禁想,柯文哲卸任後、四年後、十年後,這樣穩定的制度能不能被順利繼
續運行?
現在有柯文哲,四年後呢?
確保台北的市政模式不被中斷將會成為台北市民目前的第一要務。
如果說,柯文哲是文化的傳道者,那麼我們要尋找的應當是一名「文化的繼承者」。
我認為,韓國瑜快速累計資本是一種營運方式,柯文哲長期運作也是一種營運方式,但究
竟什麼樣的策略可以讓台灣的未來更有可預見性,需要更長時間去討論與驗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