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轉錄標題︰
若為BBS他板文章可免填 FB請寫名稱
從1453年5月29日談起...
1.轉錄網址︰
※超過一行請縮址,若為BBS他板文章可免填※
https://tinyurl.com/y6p9ry9s
2.轉錄來源︰
※超過一行請縮址,若為 他板文章可免填※
FB
3.轉錄內容︰
※請完整轉載原文 請勿修改內文與編排※
1453年5月29日,東羅馬帝國亡於率軍攻入君士坦丁堡的
穆罕默德二世。城破三日之間,他請回遭擄為奴的根納迪
歐斯 (Gennadius Scholarius),任命為君士坦丁堡教區
牧首,兼為希臘族裔與基督徒的領袖。
如果稍有拖宕,其他人選便可能乘機自立; 力主東西教
會和睦的前牧首格里高利三世在1450年出奔,得到羅馬教
廷庇護。 名動當世的貝薩里翁,出身自東羅馬帝國,當
時客居羅馬教廷。 伊西鐸爾紅衣主教,出身自基輔,後
來改宗羅馬天主教,在君士坦丁堡遭圍時率敢死隊入城,
一直抵抗到到城破之際。
倘若羅馬教廷扶植以上任何一人登高揭旗、以牧首之姿鼓
動君士坦丁堡內的基督徒與之呼應,則鄂圖曼帝國在此城
的統治將永無寧日。 這堪可比擬當前臺灣政治信仰的困境
,也就是 “中華民國信仰” 的話語權外落。
這是民進黨必須面對,卻一直因為意識形態中的盲點而未
曾正視的癥結。信仰中華民國的人可能積極抵制,也可能
消極潛抑,但這些人一直都存在。的確,他們也可能改宗
;正如在鄂圖曼帝國強大之時,地中海沿岸的前基督徒穆
斯林不知凡幾。然而,倘若改宗伊斯蘭沒有任何利益可圖
、不改宗也無迫切的必須的話,東正教徒就是繼續行舊禮
如儀;而倘若信仰中心失落無著,他們也不會因此捧起古
蘭經,只會期盼著新一位牧首出現在眾人之前。信仰的本
質,就是有這樣的根著性。
統獨之所以是 “假議題”,並不是因為這個議題沒有迫切
性、沒有重大的國安問題,而是由於談論這個問題的人往
往觸不到政治信仰這個核心,所以根本就是在空轉;遑論
外圍的叫囂者不時地以 “太平洋沒加蓋,你說中國好就游
過去,不要再回來” 這種驅趕非我族類者的態度在劣化這
個議題。
國家不應,也不可能用這種態度來對待人民。在肆無忌憚
地鼓動國族主義與族群分歧之際,臺灣人需要警醒借鏡的
是被巴黎和會所裂解的舊帝國 (遍布東歐、中歐、中東,
而不是那些依舊在會議沙龍中夸夸而談的戰勝國列強);
立刻發生在那些土地上的就是種族清洗,至今餘緒尚存。
臺灣是移民組成的多民族社會,還不足以稱為民族國家,
因為激化的國族主義不停地以 “異己” (otherness) 的
尺規在檢視身邊 “是不是自己人”、忽視異中求同、找
尋和解的基礎。這樣的過程中只會繼續把被區隔為異己的
人鬥走、逼往對立面。而有朝一日,林林總總的異己們發
現了糾合的基礎而重新集結成陣線,當初鬥走他人者被突
如其來的 “亡國感” 所震懾的背後,也有自身無以推卸
的、根源性的責任。
我相信熟諳歷史的蔡英文必然理解,政治信仰的離散是臺
灣目前的根本性問題之一。但是現階段的民進黨無法處理
,因為在這個陣營之中有強烈的反中華民國意見;臺獨黨
綱在某種意義上就是否定中華民國。更不可能是國民黨,
因為轉型正義的除魅 (disenchant) 目標就是從這個黨的
挾制中解放已被嚴重扭曲的中華民國。因此,必須找到既
非泛民進黨、又不是國民黨的人物來扛起中國民國這面旗
幟。 我也相信,還有一位人物早已看到了這個必須;那就
是曾經講出 “時代力量的目標是取代國民黨” 一語、被
急獨陣營以 “中華民國昌” 謾罵的黃國昌。然而時代力
量有其侷限,他們在先前反國民黨的運動中留下了太大的
影響力,而組成的份子也太難跟中華民國信仰相容;黃更
在面臨罷免案時體會到當時現實的政治圈樣貌。因此,這
個任務必須找另外一個人來進行。
所以。這 “另一個人” 調整了自己的身段,重新設計了
自己的外顯屬性,洗淡了過往的墨綠,試著推崇 “蔣經國
經驗”、"兩岸一家親”。在傾綠者聽來,這些話語當然逆
耳;然而,在氣急敗壞地把他抹成 “不再是自己人” 之
前,不妨冷靜想想:這些話有逾越他 “在堅持信念當中,
做必要且最小的妥協” 的自況嗎?我相信,“中華民國是
最大公約數” 是他清楚劃下的標線,也同時是他調整自身
公眾形象時的戰略目的。
因為,臺灣正需要這樣的角色。唯有如此,以轉型正義清
算黨國遺毒的同時,有人能如新任君士坦丁堡牧首一樣立
刻成為失勢族群與權力中樞之間的緩衝,才能減低震盪,
並重新建構論述內容。更何況,歷經這二十年來的漠視,
“中華民國” 的論述已經被觀念代換成向中國靠攏;甚至
主導權已經相當程度落入敵國手中。如果這 “另一個人”
的某些言論令你厭惡,不妨換位思考一下,他那些擺明不
是講給你聽的話,為何有可能打動你無法以想像力具體描
摹的另一群人;又為何他必須要用這麼危險的言語才能拉
回某些人:因為放任他們被敵國唆使遙控,臺灣也將永無
寧日。
何況,除了這些表態性質的空話 (一個市長是能涉入多少
總體外交、國防事務?) 之外,他在政務上卻一直是蔡英
文最堅定的支持者。幾個令蔡英文支持度重挫的改革轉折
之中,臺北市政府難道不是以行動背書得最徹底的?協助
祁家威走完程序,完成釋憲路線的布局;率先宣布接受同
性婚姻註記與正式登記;在勞基法第二次修改的普遍譴責
聲中表態緩頰「勞基法不管怎麼修都接受,重點是勞檢要
確實」,而臺北市勞工局的作為如何,有目共睹,無須贅
言...
再何況,以蔡英文曾任國安幕僚、陸委會主委,以及一身
外交談判的長才與經歷,難道不想與中國談判?縱使中國
不肯或不敢與蔡英文談,有半正式的傳話管道也是理智的
考量。蔡英文可以用宋楚瑜,豈有不能容柯文哲之理。
某些狂熱信仰臺獨者向來容不下中華民國,因此這些人要
抹黑柯文哲;也基於同樣的狂熱,他們要背刺願意接納中
華民國的蔡英文,試圖截斷這條路線。然而,中華民國已
經跟臺灣有了實質的聯繫,更有信仰這套概念的人在這塊
土地生根,它就必須被包納在臺灣未來的藍圖之中。試圖
以斷然根除的方式抹消這個國家,就是目前反民進黨陣營
共通的深層恐懼:種族清洗的疑慮,也就是屬於他們的
“另一種亡國感”。
第九世紀中葉,維京人在愛爾蘭東岸落腳,建立都柏林為
過冬的基地,自此侵門踏戶。蓋爾人在848年發動的全面
驅逐功敗垂成,自此維京人就落地生根成為愛爾蘭的一份
子,也跟當地人逐漸融合。到了1014年號稱 “愛爾蘭人
與維京人決戰” 的克隆塔夫之役 (Battle of Clontarf)
,時為都柏林首領的「綢鬚王」西特里格二世 (Sigtrygg II
‘Silkbeard’) 身為在地維京第三代後裔,母親就是蓋
爾人,直系血親中至少還有三位屬於蓋爾血統,要據此認
定他是愛爾蘭人,其實並無不可。而這場戰爭的全貌更近
乎前後兩任愛爾蘭至尊王 (high kings) 的角力;雙方各
自拉攏地方勢力結盟,只是其中一方找上了都柏林,再從
這條管道找上了歐克尼、曼島的維京人助陣。在混居三代
、血脈交會糾纏之後,如何能簡單一刀劃斷 “誰為外人、
誰為自己人” ?
1993年,李登輝在國民黨內的會議中提出了 “挹注民進黨
奶水、讓反對黨壯大,中華民國的政黨政治才能發展。”
在他的構想之中,民進黨是臺獨的路線,國民黨是中華民
國路線;而他主導的國民黨本土化,則是在不脫離中華民
國架構之下培植主體意識與國家認同。當時最流行的一種
自稱是,「中華民國在臺灣」。這樣的路線持續到2000年
總統選舉;馬英九率眾逼退李登輝,舊國民黨勢力復辟為
止。於是他的構想改變:希望執政的民進黨接續「中華民
國在臺灣」的路線,向光譜中間移動,而以新成立的臺灣
團結聯盟填上板塊移動之後的空缺。
但是陳水扁並未徹底執行這條路線。或許是沒有明確認知
李登輝的構想,也或許是因為重新把持了國民黨與多數媒
體的統派勢力難攻不下;他的執政路線愈來愈趨回民進黨
舊有的宗教式臺獨。事實上這樣的退縮使得統派氣焰更盛
,而民進黨與臺聯卻在重疊性極高的選民基礎上互相擠壓
。到了馬英九政府時代,李登輝的構想已經無以為繼,臺
灣的政治淪落到國族信仰、意識形態的攻伐,而不是政策
的辯論。陳水扁入獄,民進黨喪失了道德高度而一敗塗地
之時,蔡英文投入黨主席的競逐... (後話不表)。
這份藍圖就是李登輝對著群眾說出 “臺灣要交給你們了”
時,身旁的蔡英文所接下的;這也是李登輝多次表達支持
柯文哲的原因,因為他足以成為扛起 “中華民國在臺灣”
旗號的人選。簡單來說,蔡英文的構想是 “天然獨世代
的成熟兩黨政治”。臺獨與華獨成為兩種國家信仰的核心
價值,就不再有統獨的國安問題;這也是他在就職演說中
“努力讓國民沒有一個人必須為他們的認同道歉” 所蘊
含的深意。當中華民國的信仰重新回到這塊土地上自主、
與臺獨之間只存在體制的競爭,不再是互相威脅著刨除對
方之際,總統就可以進一步登上更高的道德制高點,成為
兩種國族信仰之間的協調者,也就是真正意義的全民總統。
It was the best of times, it was the worst of times;
it was the age of wisdom, it was the age of foolishness;
it was the epoch of belief, it was the epoch of
incredulity….” (from opening of ‘A Tale of Two Cities’)
這是平生第一次 (也最後一次) 我想到該引用這段話。在
美中嚴峻對峙的夾縫之中,猶可見有人能心存善念、盡力
而為,以不同的角色彌合著這塊土地上歷來的裂痕。在此
明晦不定時,莫坐視肅殺的凜冽枯竭了希望的泉源。
4.附註、心得、想法︰
偶然看到朋友轉給我的論點,再三拜讀.
分享給這個版理智尚存的版友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