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商回流的真相
對台灣的衝擊我們可以切成兩方面,一為台商,一為台灣本島衝擊。而台商的衝擊又可以分
為兩塊,一為以中國為生產基地的代工廠,其次是以中國為市場的內需型台商。
近來經濟部長沈榮津喜上眉梢,四處提及大陸台商回流投資資金已達2,700億元,投資案已
達52案,今年度總金額上看5,000億元,此等榮景會持續嗎?還是只是一次性現象?
我們首先辨明,台商在中國,只要是出口型企業,特別是以美國為主要市場者,在面對25%
的關稅下,必然蝕本而不得不思考轉移生產基地,是以目前電子五哥均有回台投資計畫,但
哀矜勿喜,這個部分我們必須視為一次性行為。
怎麼說呢?首先是簡單的經濟學原理中廠商理論很清楚地說明,成本包括了變動成本跟固定
成本,當平均收益大於平均固定成本時,然而即便是虧本狀況(收益低於成本),台商仍會
持續在原地生產。明顯地,現在貿易戰長短未定,廠商有誘因繼續觀望留在中國,現在回台
灣的僅僅是大型廠商分散投資風險行為而已。
其次,產業有產業聚落,特別電子產業更是如此,這涵蓋了協力廠商與產業的上中下游,特
別協力廠不可能單一廠商回台,只要聚落沒一起搬,回台可能性不高。
就算台商有高度意願回國投資,台灣地狹人稠,也無空間容許這些台商展布,台灣一直號稱
「五缺」,缺地、缺人最為嚴重,缺地原因明顯;至於缺人,要知道在中國做大做強的台商
,他們大多是勞力密集型的大廠,規模動輒上萬人。這也是為何鴻海有所謂百萬大軍,即便
中國的勞力成本上漲,但普遍成本還是低於台灣。
根據中國人社部今年公布最新最低工資資料,中國的最低工資按照地區最高的上海可以高到
2,420元人民幣,台灣電子產業密集的江蘇省最低也要1,660元人民幣,換言之,加上5險1金
,大陸用工成本一人至少要2,000元人民幣,折合約10,000元,遠不及台灣的最低工資(23,
000元)。
除非是高附加價值的生產線,遷回來台灣根本划不來,也無法一次找到那麼多勞工。除非台
灣引進外勞同時本外勞薪資脫勾,但這短期暫無可能。這也是我們論斷富士康(鴻海)絕無
可能遷離中國的原因,想要複製一個擁有全方位政府配合、補貼、水、電、土地、人力都到
位的地方,在全世界幾乎全無可能,儘管郭台銘信誓旦旦給他幾個月,他就搬給你看,但也
只是大話而已。
再者,這些代工業者也不需要全部回流,前面所述,大型台商返台也僅僅是分散風險,主要
生產基地還是根植中國不會變動,畢竟這些全球性大廠,出口不會只有單一美國市場。就以
仁寶為例,就宣稱美國市場僅佔其總業績的4成,仁寶越南廠足以因應。
我們按照前面分析就可以知道,大廠不好搬回來,中小型台商更是如此,中小型台商當年出
走,就是拒絕產業升級,同時生產品項單一且欠缺高附加價值的產線,這樣的廠商即便搬回
來也無力技術升級,在台灣發展出有競爭力的企業。
摘錄自楊泰興/美中貿易戰下,台商回流真相——兼談硝煙下的島內衝擊
可以知道台商要回流講得容易做得難
土地環評卡幾年,人力成本還是中國兩倍以上
原本當地的配合企業全部都要重找台廠,成本大幅增加
我是相信柯文哲說的,台商要回流沒那麼容易
反而更有可能轉進東南亞跟印度等人力便宜地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