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 [新聞]新加坡反對黨組聯盟參選 觀察家:言之過早

作者: safelyfuck   2019-11-04 14:01:53
如今執政已超過50年的人民行動黨,也是以反對黨的身份起家的。
1959年,新加坡從英國手中取得自治權,
當時的執政黨是以林有福為首席部長的新加坡人民聯盟(前勞工陣線)
由於林有福採取親英立場,對激進學運和工運採取高壓手段,失去基層民眾的支持。
同年 5月30日,自治邦政府首次選舉,
號召擺脫英國殖民統治的人民行動黨派出51名候選人,43人當選,
而人民聯盟派出34人參選,卻只有4人當選,包括林有福。
6月5日,由新加坡建國總理李光耀領導的行動黨政府內閣宣誓就職,
新加坡遂步入全面自治的年代
=========
1963年,人民行動黨由於內部的路線之爭而分裂,左派議員脫黨,成立了社會陣線(社陣)
此次選舉社會主義陣線拿下了25%的席次,晉升第二大黨,為第一大在野黨
然而,在1968年,這步入自治以來的第三次選舉,反對黨卻全面潰敗,取得0席次
有必要對這次行動黨「通吃」的背景交代下,因為這是今天新加坡一黨獨大局面的初始條
件和路徑形成的開端。
當時最大的反對黨社陣是共產黨和左派背景,
在一部分新加坡人中深得人心,也有其鐵票倉。
如李光耀在其第一本自傳所說的,「在90年代新加坡的政治氣候里,人們不可能想
像共產黨在50和60年代,是如何牢牢牽制著新加坡和馬來西亞華人的心理」。
社陣對李光耀政府的施政方向不滿意,又自恃其背後強大的蘇聯和中共的支持力量,
決定對此次大選實行抵制(即全體不領表參選),意在使大選流產,製造政治混亂。
後來的事實證明,這是一個嚴重的策略錯誤。
最大反對黨的退場在當時是一種非常不負責任的任性行為,
這使得新加坡前途看起來一片黯淡。而行動黨必須獨立收拾殘局
因此自1968年始的四屆大選,因為社陣當初的抵制(不領表參選),
人民行動黨都取得全勝,壟斷國會的全部議席。
經過4屆大選的在野黨抵制下,人民行動黨壟斷國會長達10年以上
這段空窗期,使得反對黨長期無法吸引足夠的從政人才。
這在某種程度上幾乎是理所當然的。既然行動黨長期壟斷政權,
其自身又幹得不差,願意從政的人士自然競相加入行動黨。
畢竟,誰從政也不是為了一直在野,
而似乎只有跟著包打包贏的行動黨才有一展雄才的希望
一直到現在
加上,反對黨自身不團結,山頭林立,每到大選臨近時就召開臨時會議,
商討分割地盤,避免三角戰,避免互相搶奪票源。
這類談判涉及利益分配,十分費勁,而且往往商談不成。
對一些看似行動黨占弱勢的選區,往往人人爭吃,有時為了爭奪易攻的選區,
各反對黨甚至互相威脅,不惜魚死網破,缺少大局觀念。
2011年大選和2013年補選都出現了三角甚至四角戰
此外,反對黨自身的策略和路線問題也始終很難為新加坡的主流社會所接受。
過去30年,
新加坡反對黨的領袖人物可以分為兩類,
惹耶勒南和徐順全為一類,
詹時中和劉程強為另一類。
後者走的是理性、溫和路線,批評政府毫不客氣,但絕不踩法律底線。
前者在一般新加坡人眼裡則比較另類,走的是近似街頭抗爭路線,
如徐順全當年的絕食抗議,故意不交罰款,選擇以入獄替代,
或是有合法的芳林公園可作街頭演說卻跑到國會外演說而被控告以非法聚會
==========
反觀,詹時中和劉程強,則絕對不搞這樣的街頭政治,並批評過徐順全走的是危險的路線。
詹時中曾經向法庭提告外交部長丹那巴南和國防部長侯永昌在競選中誹謗自己,
直到1981年這兩位政府高官在《商業時報》上刊登道歉啟事。
而詹、劉二人從沒有被行動黨控以誹謗,也從未因違法而被處罰過。
詹、劉二人的風格顯然比較合適新加坡的民風。
也因此劉帶領的工人黨除了長期勝選萬年後港區,
也於2015年大選首次攻克了執政黨的集選區,成為新加坡的第一大在野黨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