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安寧療護三不管 病人猶如等死 監察院糾

作者: cores (24番)   2019-11-23 19:33:23
安寧療護三不管 病人猶如等死 監察院糾正衛福部、健保署
https://www.cmmedia.com.tw/home/articles/18670
2018年起台灣正式進入高齡化社會,預計將於
2026年成為超高齡社會,屆時高齡人口比例將超過20%,
除了長照問題,如何「善終」也逐漸受到民眾關注。
台灣於
1996年起開始推動安寧療護,
2000年通過《安寧緩和醫療條例》(簡稱安寧條例),
2015年通過的《病人自主權利法》(簡稱病主法)也在今年正式上路,
擴大適用對象與範圍,理論上能加惠病患,但台灣真的準備好了嗎?
監察委員江綺雯、瓦歷斯貝林及田秋堇調查國內安寧醫療品質,
發現醫院評鑑未落實、取得乙類社區安寧訓練資格人員未必有能力照顧末期病患,
以及安寧療護之服務對象與安寧條例及病主法不符,
19日通過糾正衛福部與健保署。
安寧療護品質三不管,病人善終要靠命運
被譽為台灣安寧療護之母的成大醫學院名譽教授趙可式分享,
民眾向他反映家屬使用安寧療護的經驗,
有醫學系學生希望他推薦又真正做到安寧療護的醫院,而非掛羊頭賣狗肉;
也有民眾的父親使用居家安寧,結果來訪的居家護理師甚麼也不會,
對於病患的疼痛、呼吸困難、全身腫癢完全沒轍,
只告訴親屬「這是必須經過的死亡過程,順其自然吧!」
讓民眾心灰意冷覺得安寧療護是「等死」。
「我可以預言,台灣的安樂死是勢在必行的,
如果我們沒辦法用安寧療護來提升病人的生活品質」
趙可式批評,台灣的安寧療護臨床照護品質就是「三不管」,
政府不管、
醫策會不管,
醫院主管不管,所以病人家屬的福祉就交給命運,運到好的醫療團隊就有福氣。
趙可式說,安寧療護是需要一群具有專業知識、提供最積極照顧的醫療團隊,
且量身打造,但有些醫院所有都是套裝,
「不管你是18歲還是80歲、癌症還是非癌症,所有用的藥物都一樣,
這是真的在台灣發生」。
使用安寧人數僅占死亡人數一成
你可能很難相信,根據經濟學死亡質量指數調查,
2015年台灣在80個國家中排名第6,亞洲居冠,
僅落後2015年台灣在80個國家中排名第6,亞洲居冠,對比之下,
2017年死亡人數為16萬823人,利用安寧療護僅2901人,占14.21%,
國人使用安寧醫療的普及率並不高。
江綺雯表示,這充分顯示國人對安寧療品質存疑,
以及衛福部與健保署施政未能對有嚴重健康痛苦的病人提供完整的照護有關。
江綺雯指出,安寧條例的服務對象為
末期病人,沒有限制疾病種類,病主法亦是規定符合
末期病人、
處於不可逆的昏迷、
永久植物人、
極重度失智,
以及病人疾病狀況或痛苦難以忍受之臨床條件,
經醫師評估可依病人預立意願,終止、撤除、
不進行維持生命的治療或人工營養,
健保給付安寧療護的服務對象卻限制在癌症、
運動神經元及8大類非癌症之末期病人,可能讓有意願的病患再拒絕在門外。
資源、人員不專業也不夠
另一方面,衛福部為了擴大安寧療護涵蓋範圍,推出乙類社區安寧,
但醫事人員只接受21小時的專業訓練及實習時數,
即可實施社區安寧療護,在欠缺專業的條件下,未必真的有能力照顧末期病人。
此次提出糾正的還是評鑑方式。江綺雯表示,
衛福部委託醫策會辦理醫院評鑑,但評鑑時間短,
在現行條文僅針對有無提供生命末期醫療抉擇資訊、硬體設備,
及教育訓練人力配置設定等進行規範,
且僅憑書面,難以正確評鑑醫院安寧療護品質真貌,亦無法促成醫院品質提升。
他舉例,部分醫學中心具甲類安寧療護資格的護理師人數
明顯少於每日安寧病床應配置的護理人員,
但當醫學評鑑時,卻又均符合人力配置規範,又或者規範應有洗澡機,
但又多少醫院有幫病人洗澡,評鑑根本流於形式。
田秋堇:應調整健保給付改善對死亡品質的重視
田秋堇則表示,他感謝醫護人員支撐的健保體系,
但也希望可以透過健保來改善對死亡品質的重視,
因為這樣不只是讓國民能夠善終,也可以透過死亡教育,
讓活著的人能夠心靈安定,達到生死兩相安。
田秋堇認為,目前的健保給付,讓醫院為了做而做,
而想提升品質的醫院則須要自掏腰包這是不對的,
此外,他也指出居家安寧的重要性,除了讓病人不需要被關在醫院,
對於醫療資源匱乏的地區更顯重要,因為醫院少、安寧病房更少,
但居家醫療卻給付最少,
「難怪有醫生會誤解政府做這個只想省錢,醫院也不想做」。
4.附註、心得、想法︰
藍綠都需要老人票,安樂死法案靠藍綠一定不會過,
台灣需要安樂死法案,拒投藍綠才只是第1步。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