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錄] 口罩搶購背後的市場機制

作者: iamalam2005 (山風)   2020-02-01 02:11:53
口罩搶購背後的市場機制:要避免囤貨,找店成本越低越好
source: 鄭紹鈺FB(台大經濟所碩士班)https://reurl.cc/NaWkXn
心得先寫在前面:基本上這篇文章談了目前口罩管制策略的功能,用經濟學的分析告訴你
為什麼這樣的政策是有效的,又有什麼可能的副作用。我倒是很好奇,這篇文章竟然出來
三四天了還沒被轉錄。PTT真的是沒落了啊。
正文:
談罩搶購背後的市場機制:要避免囤貨,找店成本越低越好
可能因為認識我的人都只知道我一個人在研究產業組織、產業政策,所以有朋友要我談一
下這次政府口罩政策,到底是在搞什麼,所以我集中回在這裡,而且我只是一名學生,沒
有什麼政治壓力,大可以講一下我的觀察。
基本上,這次口罩市場的管制政策一下來,政府不免又要被我不少師長們罵個滿頭包,老
師們是對的,因為基本上一個心理健康的民眾永遠不要相信你的政府,政府很容易搞砸事
情,官僚習氣、成事不足敗事有餘是常態,起因是政府不像市場上的廠商,廠商搞砸事情
,市場有很多機制可以懲罰他們(股價、上下游、員工離職、甚至倒閉等等),而民眾要
懲罰政府並不容易,但就像A桑跟J桑這次的新書《自由的窄廊》所言,政府當然會搞砸事
情,但政府也可能做到很多市場做不到的事,社會越能夠監督政府,效能自然會發揮出來
。至少我們有選舉,這次政府辦不好,執政黨下次選舉還是有壓力。
我先定義本文所談的政府效能:達成政策目的之餘,盡可能減其他民間組織的負擔(
如公司、市場等)。這次口罩政策大概分成兩部份,一是口罩禁止出口,二是政府釋出口
罩到7-11等通路,並微幅調整價格(一片8塊)並限購3片。
先說結論:這次的政策本質上是一種「進口替代」,但我個人覺得政府目標的方向是可行
的,至少對消費者有好處,主要是讓民眾「Consumption Smoothing」,但一片8塊可能太
便宜了,應該跟7-11等通路單位確認一下銷售狀況,估計囤貨的人一口氣都買幾片,再重
新跟所有通路調整定價(uniform pricing)。但進口替代的政策對那幾間口罩公司有長
期的傷害,這到文末再談。
先談搶購現象。如果說這搶購是出於預期心理就太Low了。所有的市場都有預期心理,但
未必會造成搶購,預期心理只是necessary condition,並不充份。這搶購本質上是有兩
者組成的:「到店臨櫃的結帳方式」跟「找店買口罩的搜尋成本」,者英文叫Over
the Counter,後者則是(Spatial) Search Friction,如果你熟悉張五常或寇斯那一
的話,你可以化約這兩者為一種特別的交易成本。
前者牽涉到的是類似擠兌(Bank Runs)的「短缺」,而後者則進一步讓「短缺」變成了囤
貨。
先談集中市場跟分散市場
首先是,假設臺灣一天口罩生產量是180萬片,如果市場的運作是像賣花的拍賣市場那樣
,你敢出高價我就敢賣,價高者得,一箱口罩標價到200萬元,基本上不會有擠兌的現象
。這是集中市場的強項。但集中市場的運作很困難,第一他要不然是在網路上拍賣的產品
,不然就要所有人齊聚一堂,但大部份的日用都難以用集中市場來配銷物資。
一般來,民生用品的零售可以視作是一種「分散市場」,但並不只有實體店面是「分
散市場」,但其實就像eBay等電商可以做到「集中市場」,但大部份的電商並不願意,為
何?因為配銷是一件固定成本(或你要說進入成本、上頭成本)很高的生意,廠商需
要龐大的盈餘(或要Markup或rent)來運作物流中心、基礎建設等等,如果是像「
集中市場」那樣完全由價格主導,廠商之間的價格競爭太強,廠商不易有盈餘,也就不可
能配銷,也就是,許多市場的經營,天生有「避免價格戰」的傾向。但不是價格主導,自
然就會有許多經濟學家眼中的怪現象(但對生意人來,這是市場生態。)
分散市場到「口罩擠兌」
實體通路的特色就是「到店臨櫃」,消費者去店上結帳。回到180萬片,假設全台有100家
(這當然是低估很多,實際上派口罩的所有通路應該有超1萬家)的門市可以配銷這
180萬片口罩,平均一間門市分到18000片口罩(如果是用10000家店算,那就剩180片LOL)

假設一間店平均服務2000人(超級低估),照理來,每個人可以分到9片,但問題是「
每個人可以分到」不是這市場的運作方式,這種「到店臨櫃」的市場的特色就是兩個:獎
勵有錢跟有閒的人。你可能很有錢,你一到第一個店家,發現這間店有剩10000片口罩,
你就:「咱全買了」,然後再送到對岸這樣。第二則是有閒。你可能比較有空,所以
趕在大戶買10000片之前到了店裡面,所以就搶到了兩盒。而這種市場機制下,預期心理
才開始發揮它的破壞力,市場懲罰的沒錢又沒空的人:就是一般的上班族、勞工,也就是
普通人。(但大家可以想一下,「到店臨櫃」平時其實是為了服務普通人而誕生的。這就
是Douglas W. Diamond 銀行擠兌時所發現的Puzzle的一個詮釋:促進效率的因素本身有
創造擠兌的潛力。)
自然而然等你到第一間店的時候,如果你是一般庶民,你發現口罩沒貨了。這時候「找店
的搜尋成本」就開始影響到你的行為了。假設全台只有100間店有賣口罩,你進第一家店
撲空,你就會找第二家店,這時間跟空間的消耗越高,你就會開始想「萬一第二家店撲空
,我就要去第三家店」,又想到萬一下週又要再出門找一次,實在麻煩,你就會在第n間
店時,一口氣買多一點口罩,以減省下次在出門排隊、搜尋的成本。這其實跟張五常提出
的「上河定律」是類似的。我這邊用比較正式的說法來定義:此時囤貨量是搜尋成本的遞
增函數。
讓我們比較去「腦補」一下口罩市場發生了什麼事:因為剛好撞到過年,市面上補貨不及
,有少數的大戶出於有錢,一口氣掃貨,這量不用很高,家有四口,要保一年所需,買個
1000片很自然,只要有1000個大戶這樣想,1天就有一百萬的口罩從市場上消失了。也就
變成了剩下所有人要搶市場上餘下的80萬片,有些有閒的人先排隊買到了一下,假設有閒
的人有1萬個,每個人買50片(一袋5片,買10袋)好了,那就剩下的所有「沒錢、沒閒」
的正常人,搶剩下的30萬片。剩下的人又會再搶,因為每一次撲空,都加劇了你下一次要
多買幾盒的決心,你雖然沒錢、沒閒,你也加入了囤貨的行列。於是明明市場是夠所有人
戴口罩的,從少數人的搶購在「到店臨櫃、找店困難」的條件下,可以引爆成可能半數以
上消費者無從消費的困境。
好,講到這裡,我的數字都是保守估計,那我們可以開始談政策了。
1.出口管制是避免市場過度有利「有錢」: 出口管制的本意就是減大戶。如果可以進
口口罩的話,出口管制當然不必要。但問題是去年全球口罩的產量概5.6億片(這數字
可能不準),只要一個大戶買1000片,只要56萬個大戶就可以買全球的口罩買光了。這數
字我個人覺得保守:全球的有錢人少於56萬人嗎?我還沒算上全球的大型組織、公司行
號的團體購買。而臺灣未必可以在國際上買到口罩。 另一方面,臺灣如果是出口國,代
表廠商要面對全球大戶(包括災區中國),只要多1萬個大戶來買臺灣口罩,基本上臺灣
的單子就全倒出去了,而餘下國內按照上面的邏輯,「口罩擠兌」現象只會更嚴重。出口
管制本質上是避免零售市場過度獎勵「有錢」。
2.跟7-11等通路合作釋出口罩是減少「找店成本」:現在全台7-11大概有5千4百間,加
上其他便利超商,這些超商的特色是夠密集,平均你到一間超商的距離不會超過一公里,
剛剛已經提到,「囤貨量是搜尋成本的遞增函數。」只要減少搜尋成本,就可以減少市場
上囤貨的總量。你願意多出門找,你就不會沒事多囤。(作為一個Empirical IO的研究者
,我告訴你如何估計這個函數:如果7-11擇一日隨機關店100間,我們又有少數人i-Cash
或悠游卡的購物數據,我就可以把「囤貨量是搜尋成本的遞增函數」的這函數測量出
來給你。或今天有停電隨機100間的話,我們也可以取得一樣的資訊。)
3.微幅均一漲價
行文下來,我們可以知道,囤貨的主力分兩群人:大戶跟一般人。大戶囤貨是出於一種「
老子有錢先掃貨」的心態,他們並不怕未來買不到,因為一個口罩200萬他們未來還是買
得下去的。微幅漲價其實是告訴一般人不要囤貨。用常識就可以知道,一般人搞囤貨,對
價格很敏感,這實證研究很多了。我們可以想像,萬一政府腦弱,還「調降每片口罩價格
2元」,那100片就少200元,那許多一般人囤的口罩量可能是現在的5-10倍不誇張。反過
來,透調漲價格,可以勸退許多信念不堅的一般人,調高2元,買100片就多200元
,我們不清楚現在口罩的價格彈性如何,通常是往下調會爆增消費量,微上調只會減
一些。最理想的是跟7-11合作作隨機實驗去理解上調的彈性為何,特別是囤貨的彈性係數
的估計方法要考慮到動態模型,這我老闆的老闆之一美國經濟學家Nevo有提供方法來估算

常理來,囤貨行為比一般消費行為來,有較高的價格彈性,也就是對價格更為敏感
,這也是為何我認為可以再調高一點,但一定要所有門市一起調高,不然人們會為不
同店之間的高低價差去搜尋,又回到「囤貨量是搜尋成本的遞增函數」這一條,就可
能反過頭來又加劇囤貨。
回頭論「代價」
這些政策的代價,自然是廠商不能出口,而且失去了把口罩以高額價金賣給國外大戶的機
會。這很可能不利於口罩廠商的信用(不能出口對他們在國外借貸會有影響,我記得有口
罩廠商有提到這件事),另一方面,這次口罩銷售一空的國際狂歡,搞不好會促進口罩製
程的技術,因為我國廠商「閉門造口罩」,沒辦法學到這些最新的技術,搞不好等「進口
替代」結束之後,反而被其他國家的口罩廠商得稀巴爛,這些代價,目前政府看起來
是沒有要處理。
以日本戰前的汽車製造業為例,因為戰時需求,所以都轉而幫軍方製造軍用車,就無法在
國際上跟其他大廠偷師、學技術,導致戰後日本的汽車業有10年以上的慘痛期,所幸日本
戰後汽車製造業反對政府實施「進口替代」類的保護政策,直到1970年石油危機,總算在
國際上找到破,扳回一城。口罩跟汽車比起來當然是輕之又輕,但國際貿易會促進學
習跟競爭力的鐵律是重之又重。不期待政府明白這些事,但我想從口罩廠商的發言來看,
廠商內部已經有很多心理準備。簡單來說,還是看中國疫情的控制程度,如果臺灣可以恢
復到在國際上大量進口口罩時,就應該立即中止「出口管制」,讓廠商可以去修復這段時
間破損的人脈跟國際市場地位,廠商可能不長進,索性要求政府長期補貼不搞競爭,那政
府要知道要聽聽就好,適可而止。
(按一:當然我說的東西可能是錯的,但我的說法是可以被驗證的,只要有資料,就可以
來檢證我的說法是真是假,或是不是有什麼是我漏掉的環節。我們還是用科學的態度來理
解市場的運作吧。)
(按二:前面有些地方的數字有敲錯,有重算,如還有錯請再告知)
一方面為推廣新知,另一方面要表示我言有所本,還是開一些指定閱讀好了(幾乎都是
Econ top journal,知識的品質相對可靠,QJE, AER, Econometrica,JPE,AEJ:micro也
是top field journal,有興趣的可以自己找來看:
-談政府跟社會的關係:
艾塞默魯與羅賓森,《自由的窄廊》,衛城出版社,2020年一月(已可買)
-談囤貨的彈性估計:
Gal Hendel and Aviv Nevo, "Measuring the Implications of Sales and Consumer
Inventory Behavior," 2006, Econometrica.
-談零售廠商為何要(或不應該要)uniform pricing(有兩篇)
Adams, Brian, and Kevin R. Williams. 2019. "Zone Pricing in Retail
Oligopoly." American Economic Journal: Microeconomics, 11 (1): 124-56.
Stefano DellaVigna, Matthew Gentzkow, Uniform Pricing in U.S. Retail Chains,
The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 Volume 134, Issue 4, November 2019, Pages
2011–2084
-談出可以促進廠商學習(有兩篇)
Michael J Dickstein, Eduardo Morales, What do Exporters Know?, The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 Volume 133, Issue 4, November 2018, Pages 1753–1801
De Loecker, Jan. 2013. "Detecting Learning by Exporting." American Economic
Journal: Microeconomics, 5 (3): 1-21.
-談OTC market跟銀行擠兌
Diamond DW, Dybvig PH (1983). "Bank runs, deposit insurance, and liquidity".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91 (3): 401–419.
-談電商為何也要像實體零售一樣,避開集中市場式的價格競爭
Dinerstein, Michael, Liran Einav, Jonathan Levin, and Neel Sundaresan. 2018.
"Consumer Price Search and Platform Design in Internet Commerc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108 (7): 1820-59.
-上河定律:(google 上河定律 張五常)
-囤貨量是搜尋成本的遞增函數: 這是我想的,你有資料的話歡迎找我作研究。你可以掛
Co-author。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